選擇放下身段還是堅持孤獨——曲高和寡
成語詮釋
【來源】(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
【解釋】曲調高雅,能跟著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難得。也比喻說話、寫文章不通俗,能夠理解的人很少。
【成語掌故】
宋玉是戰國時楚國著名的文學家,他與唐勒、景差等人共同繼承和發揚了楚辭的精髓。雖然他的成就不及楚辭的創始人屈原,但在同時代人中,他的成就是最高的。他在楚襄王手下做事,由於文才出眾,遭到了許多人的妒忌,這些人不斷地在楚襄王麵前說他的壞話。楚襄王本來不相信,但聽多了也就開始有所懷疑了。
有一次,楚襄王問他:“先生最近有行為失檢的地方嗎?為什麼有人對你有許多不好的議論呢?”宋玉據理力爭,清楚地向楚襄王表明了自己的立場。楚襄王聽了他的話,不禁疑惑地說:“你說得確實很有道理,但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與你不和呢?”宋玉若無其事地回答說:“請大王寬恕,聽我講個故事:最近,有位客人來到我們郢都唱歌。他開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裏》和《巴人》,城裏跟著他唱的有好幾千人。接著,他唱起了還算通俗的《陽阿》和《薤露》,城裏跟他唱的要比開始時少多了,但還有好幾百人。後來他唱格調比較高雅的《陽春》和《白雪》,城裏跟他唱的隻有幾十個人了。最後,他唱出格調高雅的商音、羽音,又雜以流利的徵音,城裏跟著唱的人更少了,隻剩下幾個。由此可見,唱的曲子格調越是高雅,能跟著唱的人也就越少。聖人有奇偉的思想和表現,所以超出常人。一般人又怎能理解我的所作所為呢?”楚襄王聽後恍然大悟。
詞解人生
人經常處於一種兩難的境地。人們總是說:“高深的東西隻有少數人能理解。”但是高深的東西又是以深刻的理論為基礎的,我們對於知識的追求,無非就是要往盡可能深的層次去探究。但當我們漸漸達到那個層次的時候,又發現能理解我們的人少之又少,這應該就是所謂的“高處不勝寒”吧!
交友亦是如此。或許你並不是一個高深莫測的人,但思想這個東西卻是很難與別人達成共識的。我們到底應該為了堅持自己的思想與追求,而讓自己處於一種相對孤單的狀態之中;還是應該做出一些改變,以使自己能夠加入到大眾的行列中去呢。這是一道選擇題,答案因人而異,那麼,你的答案是什麼呢?
友情是財富,同樣需要創造——白頭如新
成語詮釋
【來源】(漢代)鄒陽《獄中上書自明》。
【解釋】白頭:頭發白了,代指老年;新:新交。互相認識的時間雖久,卻跟剛認識一樣。形容交朋友彼此不了解。
【成語掌故】
鄒陽是西漢時期的齊國人,他聽說梁孝王禮賢下士,就到梁國來遊學,並上書給梁孝王,縱談天下大事,以展示自己的才華。羊勝和公孫詭都是鄒陽的朋友,他們也都是有才之人,但是羊勝嫉妒鄒陽的才華,幾次在梁孝王麵前說他的壞話,終於有一天,梁孝王信以為真,下令將鄒陽關進監牢,準備處死。鄒陽十分激憤,他不甘心就這樣被人陷害,於是,他在獄中給梁孝王寫了一封信,信中列舉事實說明:待人真誠就不會被人懷疑,純粹是一句空話。他寫道:“荊軻冒死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為燕國報仇,可是太子丹還一度懷疑他膽小畏懼,不敢立即出發;卞和將寶玉獻給楚王,可是楚王硬說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雙腳;李斯盡力輔助秦始皇執政,使秦國富強,結果被秦二世處死。俗話說:‘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意思是:雙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輩子,頭發都白了,也還是像剛認識一樣;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會像老朋友一樣。相知與否,不在於相處時間的長短。”
梁孝王讀了鄒陽的信後,很受感動,立即把他釋放,並作為貴賓接待。
詞解人生
友情與愛情一樣,都要講究緣分。對於愛情的描述,有這樣一句話:“愛上一個人隻需要幾秒鍾的時間,忘掉一個人卻需要一生的時間。”友情也是如此,有些人,即使與他相處一生,你們也無法了解相互之間內心深處的想法;但有些人,你們即使隻是初次相遇,他卻已經可以看見你心底最深處的渴望。
有人用“相見恨晚”來形容相識不久的朋友,也有人用“話不投機半句多”來形容沒有共同語言的陌路人。朋友,會是人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之一,財富需要創造,善於從茫茫人海中找到知音,並及時地將那些永遠無法溝通的人從你的朋友行列中驅逐出去。
真的朋友就是相互溫暖——肝膽相照
成語詮釋
【來源】(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和(宋代)趙令畸《侯鯖錄》。
【解釋】肝膽:借指真心誠意。比喻待人忠誠真摯,不耍心機,不玩權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