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淞保衛戰是中英鴉片戰爭中的一次重要戰鬥。雖然戰鬥最終以清軍失利、英軍占領吳淞炮台而告終,但守軍將士的英勇抵抗和為國捐軀的精神永世長存。

吳淞位於黃浦江與長江的交彙處,是上海城的門戶,也是長江防務的咽喉,因此成為中國軍隊重點防守的戰略要地。19世紀中期,清軍在吳淞口的兩岸都設置了炮台。在西岸,從吳淞鎮到寶山縣城之間,修築了約有兩丈高的土塘,上麵安置了154門火炮,稱為西炮台。在東岸,則沿黃浦江和長江,建有呈圓形的東炮台,設火炮27門。此外,在吳淞鎮內也設有炮台。鴉片戰爭期間,清軍江南提督陳化成、徐州鎮總兵王誌元率2400名官兵駐守吳淞口,兩江總督牛鑒率千餘人在吳淞西麵不遠的寶山作為後援。

1842年春,英軍為迫使清政府接受其要求,決定入侵長江,切斷南北糧食和其他物資運輸的大動脈運河。6月,英軍在攻占海防重鎮乍浦後,來到吳淞口外。經過一番偵察後,英軍於6月16日清晨發動進攻。一路英軍由主艦“康華麗”號率領進攻西炮台,另一路以“摩底士氣”號帶領下進入黃浦江,攻打東炮台和吳淞鎮炮台,掩護英軍登陸。

英國軍艦剛進入西炮台作戰水域,年已七旬的老將陳化成就下令開炮,並親自點燃火炮轟擊敵艦。清軍炮火多次擊中敵艦,使英軍難以靠近炮台。

兩江總督牛鑒卻非常害怕英軍。戰鬥打響後,他三次派人要陳化成把軍隊撤回寶山,均遭陳化成斷然拒絕,他隻好帶著軍隊從寶山增援吳淞。剛行至半路,被英國軍艦發現並開炮轟擊。一發炮彈落在牛鑒身邊不遠處,他再也不敢向前走了,立即率軍逃往嘉定。接著,總兵王誌元也放棄陣地率軍逃走。陣地上隻剩下陳化成孤軍奮戰。這時,英軍的陸戰隊在炮火掩護下在寶山的小沙背登陸,從背後進攻西炮台。陳化成決心以死相拚,指揮將士英勇抵抗,用長矛與登上炮台的英軍搏鬥。終因腹背受敵,傷亡慘重,西炮台失守。陳化成在戰鬥中英勇犧牲,守衛炮台的將士全部陣亡。

西炮台失守後,英軍立即攻占寶山縣城,不久,上海城也陷落了。

吳淞保衛戰失敗了,陳化成等將士的不屈精神長存人間。一位參加進攻吳淞炮台的英國軍人事後寫道:“凡是親眼看到中國士兵的頑強鬥誌和保衛陣地的決心的人,都不能不對他們的英勇給予充分的尊重。”

陳化成(1776—1842年),字業章,號蓮峰,福建同安縣(今屬廈門市)人。出生於金門,自幼熟習水性,精武藝,尚氣節,智勇過人。鴉片戰爭時期,守衛吳淞,英勇抗英,成為著名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