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保衛戰是中英鴉片戰爭中繼吳淞保衛戰之後中國守軍對英國侵略者的又一次英勇抵抗。
上海失陷後,英國軍隊一萬多人在7月6日駛離吳淞口,沿長江而上,占領了福山、鵝鼻嘴等炮台,於7月17日進入鎮江江麵。
鎮江城位於長江南岸,依山傍水。這裏是長江和大運河的交彙處,周圍有金山、北固山、焦山、象山,易守難攻。
英軍在江浙一帶發起進攻後,鎮江城內的大炮多數被調往吳淞,因而城防比較薄弱。這時,鎮江城內由清軍副都統海齡率兩千人鎮守,城外則由新近從四川、湖北調來的軍隊防守。城內城外的守軍沒有統一的指揮,不能很好的配合作戰。
7月21日晨,英軍發起進攻。5000名英軍在鎮江城西北的金山附近登陸。一路英軍直撲駐守在城外的清軍。經過一番激戰,清軍抵擋不住英軍的攻勢,在四川提督齊慎、湖北提督劉允孝的帶領下敗退。這樣,鎮江城失去了外圍防衛,隻剩下海齡率領的城內守軍。同時,在金山附近登陸的另一路英軍和在鎮江城東北的北固山一帶登陸的英軍一起,兩路會攻鎮江城。英軍猛攻鎮江城北門,登梯子爬上城頭。守城清軍奮勇抵抗,在城頭與英軍搏鬥。將士們用刀矛衝向手持先進武器的侵略者,有的士兵身負重傷,便抱住英軍士兵跳下城牆,同歸於盡。北門終於被英軍打破,大隊英軍湧入城中,不久,西門也被英軍用炸藥炸開。
麵對優勢的敵人,鎮江守軍毫不退縮,與英軍展開巷戰,逐條街道、逐幢房屋與敵爭奪,迫使英軍付出沉重的代價。不少清軍官兵眼看城門已破,便殺死自己的妻兒,然後攻入敵陣拚殺,直至犧牲。守將海齡也指揮將士戰鬥到最後一刻,終因寡不敵眾,自殺身亡,英軍占領鎮江後,為報複守城將士的英勇抵抗,大肆燒殺,鎮江城慘遭劫難。
鎮江保衛戰是中英鴉片戰爭中的最後一次激烈戰鬥。此後不久,英軍直駛南京,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
在中英鴉片戰爭中,虎門、定海、吳淞、鎮江等保衛戰以及三元裏抗英,都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抗擊侵略者的堅強決心,以關天培、“定海三總兵”、陳化成等為代表的守軍將士,不惜為保衛國土灑盡最後一滴血,可歌可泣。
同時,鴉片戰爭的失敗也充分暴露了中國的落後和清朝統治者的腐敗無能。
海齡(?—1842年),清末將領。滿洲鑲白旗人,郭洛羅氏。曾任大名、正定鎮總兵,西安、江寧副都統。1841年初任京口副督統。1842年英軍犯鎮江時海齡率軍展開鎮江保衛戰,在城破之時自焚殉國。
海齡戰死後,對他的評價卻有很大爭議,原因在於,當英軍逼近鎮江時,海齡以防務和鋤奸的名義,在城內實行嚴厲的盤查和清洗,很多無辜市民被當作奸細處決,人心惶惶,滿漢間的民族矛盾也空前激化,以至戰鬥打響後,有些漢人和英軍一起襲擊旗兵,劫走牢獄裏的囚犯。雖然海齡戰死,但他的這些過火行為仍然為人所抨擊。盡管如此,海齡所領導的鎮江保衛戰仍然在我國反侵略戰爭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