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發動起義,建立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後,清政府立即從周圍各省調集軍隊,前往鎮壓,企圖扼殺太平天國革命。太平軍的當務之急是迅速突破清軍的圍堵,甩掉占優勢的清軍主力。但在金田起義之初,太平軍雖然同清軍數次交戰,都未能突破清軍的包圍。此後,太平軍西進武宣、象州,又東進入平南縣,再轉道蒙江上遊的永安,仍未能甩掉清軍。

從1852年4月起,經過半年休整的太平軍,在東王楊秀清的指揮下,決定采取聲東擊西、避實擊虛的戰法,在更大的範圍內調動清軍,以衝破包圍,跳出廣西。4月初,太平軍先鋒羅大綱部,利用深夜大雨的有利時機,向永安城東清軍防守薄弱的古蘇衝進發。出城後,太平軍在龍寮嶺口大峒山穀地布置伏兵,阻截追兵。大隊清軍追兵進入了伏擊圈。由於這裏道路狹窄,清軍人馬眾多,再加上下雨地滑,清軍亂作一團。太平軍趁勢出擊,僅半天時間就殲滅清軍5000人,殺死清總兵四人。這是太平天國初期的一個重大勝利。太平軍擺脫了清軍的堵截,揮師向北,直逼廣西桂林。但由於桂林城堅固,太平軍圍攻一個多月仍未攻下。這時,清軍援軍已向桂林彙集,楊秀清果斷地決定解除桂林之圍,主動撤離,挺進湖南。9月,太平軍包圍了湖南長沙,並開始攻城。激戰兩個多月,雖然四次炸塌城牆,但都由於城內數萬清軍的拚死抵抗而未能攻克。顯然,長沙久攻不下,如堅持攻城,清軍援兵到達,太平軍有可能再度陷於被動。於是,楊秀清決定再次改變部署,派翼王石達開渡湘江西進,另辟戰場,調動敵人的兵力,自己親率主力,趁夜色,突然撤除長沙之圍,轉兵北上。而清軍將領對此毫無察覺。

太平軍離開廣西進入湖南後,許多廣西籍的將士思戀故土,要求打回廣西。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也想打到自己的老家廣東去。而不論是回廣西還是去廣東,都不利於把太平天國革命推向全國,而且局限於一兩個省的狹小地域還有可能重新陷入清軍的重重包圍,不利於在大範圍內調動清軍,爭取主動。因此,楊秀清提出,北上湖北,沿長江東去,直搗南京的戰略方針。1853年1月,太平軍攻克湖北省城武漢。不久,50萬太平軍水陸並進,沿江而下,連克九江、安慶、蕪湖,於3月19日攻占南京城,並把南京改名為天京,正式建都,使太平天國成為清王朝南北對峙的農民革命政權,從而把太平天國革命推向高潮。

洪秀全(1814—1864年),原名仁坤,廣東花縣人,我國封建社會末期傑出的農民領袖。他通過創立拜上帝會,發動金田起義,建立太平天國,後定都天京,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後來因內部矛盾爆發了“天京事變”,太平天國的力量因此大為削弱。在清政府和外國侵略者的聯合鎮壓下,洪秀全兵敗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