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必須注重個人品德建設(1)(1 / 2)

一般而言,作為社會倫理關係的承擔者,道德主體以善的追求為目標,因而如何鑄就優良的個人品德就成為求善的本質內容。在這方麵,需要激勵、道德內化、良性互動等成為個人品德形成的最為基本的作用機製。

個人品德是鑄造人格的構成要件

品德,是人的品行、道德、習慣。法國教育家提出了人類18種美好品德:禮貌、忠誠、明智、節製、勇敢、正義、慷慨、憐憫、仁慈、感激、謙虛、單純、寬容、純潔、溫和、真誠、幽默、愛情。個人品德建設要以“仁”為核心,形成仁善之德,突出“知榮辱”、“懂感恩”、“盡責任”三個主題。

“仁”字在易經中,陽意為男人,陰意為女人,男左女右。 “德”是眾人一心,更有頭腦,有主見,具備良好的涵養和品德,舉止談吐溫文爾雅,處事待人識大體。

社會現象存在“八見八不見”:人體看得見,人品看不見;交談看得見,交心看不見;流淚看得見,傷心看不見;幫助看得見,關心看不見;握手看得見,友誼看不見;書信看得見,思念看不見;成功看得見,艱辛看不見。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品德,就有什麼樣的人格。我們的生活,因細節而精彩,因文明而生動,舉手投足之間,都應該彰顯生命的高度。

不修個人品德的表現:惡俗與粗俗不僅有傷風化,更為嚴重的是帶來社會衝突。公共汽車上一小女孩罵售票員“你是什麼東西”,被激怒的售票員將小女孩掐死。這是一起不尊重他人,惡俗言語引起矛盾激化的惡性案件。美言、稱讚、鼓勵可以令工作氣氛和諧,增強凝聚力,形成優良文化。所以,在單位內部應該提倡:“少說別人是非,多守自己本分”。

人前半生的樣貌,屬基因遺傳;後半生相由心生,要靠後天修養。員工形象就是單位的形象,儀容需要裝扮。員工無須一身名牌,但需要穿著得體,起碼頭發、容貌、指甲要整潔。個人的品德要求是,傲不可長,欲不可縱,誌不可滿,樂不可極。

各國公認的價值觀:中國是禮儀之邦,禮貌(中國50%,信奉赫爾芩:禮貌比學問更重要);中國人的責任感比較差,責任感(中國30%);寬容和尊重別人(中國30%),中國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個百分點。我們應該說,公德和人品比禮貌重要。

父母之恩,師長之恩,國家之恩,社會對我們有恩,就像我們穿的衣服,吃的飲食,多少人的血汗來滋養,我們拿什麼回報?隻有感恩。人是社會的動物,我們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哪一個崗位上都要立足本職,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不能對立,不能排斥。正所謂:愛人者,人恒愛之,助人者,人恒助之。

個人品德是“四德”之首。這就要求我們每個人在“四德”建設過程中,自覺地以自身品德修養為起點,從自己做起,向內下工夫。有遠大理想的人,並不一定是你合適的搭檔,有道德底線的人,才是可以共事的“同誌”(不是拉拉)。善良不是一種願望,而是一種能力,做一個人最重要的,也許就是學習善良。

仁義心,朋友請。“朋友”兩個字,“朋”字由兩個“肉”組成,小人重利,曰朋。“友”字由兩隻“手”組成,上麵左手,下麵右手,君子重義。如果人們敬畏一個人不是因為他的人格和作為,隻是因為他占據某個重要位置,這個人該多麼可憐;如果一旦離開某個位置人們不但不再敬畏他,甚至還會鄙視他、唾棄他。那個位置的人選機製,該有多麼糟糕……當然更糟糕、更可憐的,無疑還是人們對於改變這種狀況幾乎無能為力。

公務員隊伍素質的高低,尤其是個人品德修養的好壞,對社會的影響極大,對孩子的影響極大。公務員要通過自己修養個人品德,當一名稱職的公仆,要成為公民愛戴、學習、模仿等正麵關注對象。

公民個人品德建設的重要地位

黨的十七大報告在論及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時提出了“個人品德建設”的重要命題,由此,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體係中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三德”,變成了“四德”。突出“個人品德建設”,緊扣道德建設的時代主題,不僅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而且把公民道德建設提高到事關和諧文化建設的高度,使由個體角色入手的道德教育更加符合構建以“以人為本”為核心理念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