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必須注重個人品德建設(1)(2 / 2)

將個人品德置於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同等重要的地位,並成為新時期道德建設的基本內容,是由人的存在的兩重性以及由此產生的人的需要的兩種表現形式決定的。一方麵,人作為一種有理性的個體存在物,在維持自己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同時,總是試圖超越自然的必然性而追求超驗本體的性格,使人自身的絕對完善成為可能。馬克思說:“既然人是從感性世界中的經驗汲取自己的一切知識、感覺等等,那就必須這樣安排周圍世界,使人在其中認識和領會到真正合乎人性的東西,使他感覺到自己是人。”人自身的絕對完善或“感覺到自己是人”,足以說明作為個人自我完善重要精神力量的道德是人之為人必備的東西,也足以說明個人品德是社會道德建設的基本內容。因此,人為了能“感覺到自己是人”,必然要使個人品德成為滿足作為自然主體的個人需要。另一方麵,因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所以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存在物,“每個人都有必要到社會活動場所來顯露他的重要的生命力”,“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環境造成的,那就必須使環境成為合乎人性的環境”。(《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7頁)在這裏,“他的重要的生命力”的指向就在於個人有維持社會共同體的存在和發展的義務和責任,因而社會環境、工作環境和家庭環境就必須成為“合乎人性的環境”,這樣,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就成為每個人妥善處理社會關係的社會需要。人的社會需要與作為自然主體的個人需要相結合,使道德以一種掌握世界、調控社會的特殊方式實現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從而確證了“四德”新提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公民個人品德與“三德”建設的關係

無疑,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共同構成完整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體係。社會公德是人類社會公共生活領域的一種公認的最基本的生活準則。它是社會道德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程度的表征,也是對社會公民最低層次的要求,是最起碼的行為規範。職業道德是從業者在其職業活動中所必須遵循的具有本行業角色特點的道德行為準則,是社會的一般道德要求在職業生活中的具體體現。家庭美德是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諸如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裏團結等一係列基本行為準則。由此看來,社會公共生活、職業生活和家庭生活領域中的道德都是處理涉及對社會整體或群體道德義務中應遵守的行為規範,是每一個公民應該遵循的基本行為準則,這些行為規範、準則能否被個人接受和自覺遵循,與個人的道德意識水平和道德接受能力密切相關,而這一切又最終標誌著個人品德的修為狀況。所以,梁啟超在《論公德》中說,“無私德則不能立,合無量數卑汙虛偽殘忍愚懦之人無以為國也”。

“三德”建設雖然十分重要,但其成效是以個人品德養成為基礎的。換言之,“個人品德”建設既是“三德”建設的出發點,又是其目的和歸宿。優良的個人品德確立了人作為理性本體存在的道德主體地位,道德主體的能動性使主體在與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積極地改造客體,從而成為自我主宰、自我克製的自由的主體。主體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使其在維護和恪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實踐中逐步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這樣,道德主體基於對“三德”原則和規範產生的認同感,便以自覺自由的實踐詮釋了“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