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品德建設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於它是個體依靠內在道德信念係統在行為中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德性或品行、操守,能對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形成產生內化與擴大的效應,成為規範個人言行、建設和諧家庭、做好本職工作、維護社會和諧的基礎。如果個體不能養成良好的品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設就都將是虛幻的空中樓閣。因此,將“四德”並提,凸顯了個人品德對於社會道德建設的基礎性地位。與此相對應,“三德”對個人品德的生成和鞏固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隻有每個公民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內化為自我認同的道德標準,從而積澱為個體的道德品質,才能推己及人,才能由己及家庭、集體和社會,更好地按照這些原則和規範調整相應的倫理關係,充分發揮道德的導向、激勵和調節功能。倘若缺乏“三德”的規範和要求,個人品德也就失去了內涵和形成鞏固的社會基礎以及相應的道德環境,導致個人與社會、集體倫常關係鏈的斷裂,在客觀上否定了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公民個人品德的形成機製
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本質特征之一就在於人是社會倫理領域的存在。一般而言,作為社會倫理關係的承擔者,道德主體以善的追求為目標,因而如何鑄就優良的個人品德就成為求善的本質內容。在這方麵,需要激勵、道德內化、良性互動等成為個人品德形成的最為基本的作用機製。
道德需要是人們基於對道德所具有的滿足自我的社會價值、意義的認知而產生的遵守一定社會道德規範的心理傾向。人們之所以需要道德,首先是因為道德是使個人在社會中得以實現自身價值、完善自我、更好生存的必要條件。人是社會中的人,人不能離開社會而生存,而道德是社會調控的重要力量,社會成員對道德的普遍遵守是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基礎。從道德需要與個人品德的關係來看,道德需要是個體道德意識和良好道德行為習慣形成的內在驅動力。一個對道德有著很強需求的人,如果沒有需求對象的滿足是不可想象的。當這種實現自身需求的願望出現時,道德個體必然會產生道德動機,激勵自我加強道德修養,向更高的道德境界攀越。相反,一個缺少道德需求或需求不強的人,就會對自身道德素質的提升缺乏期待。道德需要激勵作為公民個人品德形成的強大而持續的推動機製,是培養公民優良道德品質、追求向善、完善自我的前提。
如果說需要激勵機製是社會道德建設對公民個人品德建設的外向作用機製的話,那麼與道德需要緊密相連的道德內化則是對公民個人品德建設施加作用的內向機製。道德內化是指人們在接受一定的道德原則、規範的基礎上,自覺地將社會要求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範融入自身品德結構之中,使之成為支配自我道德追求的內在力量的過程。一般來說,道德內化也就是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轉化為個人品德的過程,最終目的是使道德主體全麵地發展知情意行等道德品質要素,使道德主體的身心協調、品行統一,並不斷促進其道德完善和進步。這樣,通過道德內化機製培養公民的個人品德,也賦予了道德主體實現自我向善的條件。道德內化的這一目的,成為檢驗道德主體是否自覺按照社會道德要求行動的標準,因而它是公民個人品德建設的關鍵環節。
道德內化的過程最重要的是良心內省機製的作用。良心是道德心理、認識、情感、意誌的統一體,良心的作用體現在評價道德主體的動機、行為的是非善惡,促使道德主體自覺地對其行為進行自我反觀、評價比較和不斷校正,鞭策其在道德生活中進行自我調控、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當良心真正成為調控道德主體行為的心理機製時,就標誌著道德主體實現了自律與他律的統一,完成了道德內化的過程。這樣,道德內化就成為一種激勵道德主體自覺履行道德義務的強大動力,促使道德主體自覺選擇符合社會道德要求的行為,並不斷積澱為個人的品德素質。
良性互動機製也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機製。現代德育理論告訴我們,個人品德的培養處於各種錯綜複雜的因素彼此製約、相互影響之中,它們共同作用著道德素質生成的過程。公民道德建設中的互動就是家庭、學校、單位、社會等道德教化、培養主體對公民個體施加的品德塑造以及後者對前者的活動作出的相關反映。這種互動既有良性的,也可能有不良的(雙方或一方不良)。譬如常見的家庭不良教育抵消學校正麵德育就是如此。公民道德建設的良性互動包括兩個方麵:一是道德教化、培養中施教和受教雙方的互動;二是構成公民道德建設整個工程的各部分、各要素之間的互動。沒有前者的互動,就不能變“要我知行”為“我要知行”;沒有後者的互動,就無法使影響公民道德生成的各環節、各要素在相互聯係、相互交織、相互作用中發揮各自的優勢,產生最大合力,發揮最佳的整體效能!(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徐州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