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個人品德建設 提高社會文明素質
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是判斷一個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準,是調節人們行為的一種社會規範。
個人品德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誌和道德行為等因素所構成。因此,加強個人品德建設要從這四個因素著手。
一、師古學今,強化教育,提高道德認識
道德認識是社會的道德要求轉化為個人內在品德的首要環節,是道德形成的基礎。
知為行之先。人的高尚道德、優秀品質,來源於教育和學習,來源於人們對道德的正確認識。要使人們具備高尚的品德,就必須使人們了解和把握社會各個領域的道德規範,然後才能有一個明確的道德實踐方向。因此,加強對道德的學習教育,讓人們明白我們倡導的道德的內容和要求,提高人們的道德認識,是開展道德建設的首要環節。在當前,我們要認真學習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十六屆六中全會、十七大報告中關於道德建設的有關精神,深刻領會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內容和要求。要認真學習我國傳統的道德理念和規範,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使優秀的傳統道德發揚廣大。要認真學習縣委“道德浦江”建設動員大會和有關文件的重要精神,正確認識開展“道德浦江”建設的曆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效人勵己,強化示範,增進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對道德原則、道德規範在心理上、情緒上的認同和共鳴,是人對道德理想、道德建構的向往,是道德形成的內在動力。讓人在麵對客觀事物之時,能自覺的、發自內心的遵從道德規範。讓人在麵對困難、危險之時,能從潛意識中自然而然地履行道德規範。
“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誌”。道德情感的養成,道德修養的提升,需要力戒浮躁的靜氣,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誘惑。麵對快速發展的社會,麵對複雜多變的形勢,要善於穩重對待、靜心思考。遇事先觀察,先分析,時刻保持清醒頭腦,自覺做到自省、自警、自律、自勵,形成信守準則、寵辱不驚的良好心態和豁達胸懷,做到不為金錢所惑,不為名利所誘,不為情義所牽,不為悲喜所擾。同時,當麵對需要幫助、需要挺身而出場景,能出自真誠、毫不吝嗇地給予幫助,能自然而然、無私無畏地奉獻自己。
三、扶正抑邪,強化鍛煉,堅定道德意誌
道德意誌是人們在履行道德義務或決定道德行為的過程中,自覺自願地作出抉擇、克服困難的頑強力量和堅持精神。道德意誌是道德認識向道德行為、道德品德轉化的關鍵,也就是道德形成的關鍵。
人類社會是一個紛繁複雜的綜合體,是一個色彩繽紛的大舞台,各種思想、各種現象都會在這個綜合體裏和大舞台上表現。尤其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經濟大潮的衝擊,域外文化的滲入,負麵典型的影響,非道德現象隨處可遇。一個人,如果沒有堅強的道德意誌,就不能在日常生活、工作實踐中區別優劣、辨別真偽,就不能克服困難、迎難而上,就不能堅持善良和正義,抵製邪惡和私欲,也就難以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同時,道德情感的產生,道德修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效的,有一個時間的積累,需要有頑強的毅力、堅強的意誌,持之以恒地堅持。有堅持、有積累,道德才會有升華,境界才會有提高。因此,我們要自覺的從正確的道德認識出發,從養成一種好的習慣開始,日積月累,堅持不懈。要自覺地長期地監督自己,鞭策自己,嚴格要求自己。
四、守信篤行,強化引導,養成道德行為習慣
道德行為是人們在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的基礎上,對道德規範的實踐,是個人道德品德的外部狀態,是道德形成的具體表現。一個人的道德品質,隻有在付諸行動,付諸道德實踐,才能真正形成,才能不斷鞏固、成熟、提升,成為人生整體行為的一貫傾向和穩定特征。因此,我們要引導人們積極參加到道德實踐中來,參加到道德行動中來,“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直到人們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達到自覺遵守道德規範,自發產生道德情感的境界。
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要從自我做起,人人嚴格對照道德規範要求,自查、自省、自勉、自警、自勵,多檢查自己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少對照比自己不足的別人。要從小事做起,從日常生活常識、從常用文明禮儀做起。大事不糊塗,堅持原則;小事不馬虎,講求風格。要從細節做起。道德往往體現在細節之中。社會公德要從不亂吃、不亂說、不亂吐抓起;職業道德要從不遲到、不早退、不懶惰抓起;家庭美德從尊老愛幼、勤儉持家抓起;個人品德要從守時守言,遵守承諾抓起。 (作者係縣委黨校常務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