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對品德的培養,同樣不能疏忽
不論學什麼,都必須經曆一個過程,不應過分追求成才的速度。在培養孩子興趣的過程中,同時應注意其他方麵如性格、品德等的養成,訓練孩子的恒心和毅力,培養孩子虛心好學的品質及戒驕戒躁的品德。
5.多聽聽孩子的想法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認為培養孩子的目的就是為了成名成家,父母應該走出誤區,多聽一聽孩子的想法,從培養孩子的底蘊出發去培養興趣。比如音樂應是以音樂為手段,培養其心靈的美感,對音樂的興趣,欣賞的能力,陶冶其情感,激發智力和創造性,以發揮音樂活動對孩子身心兩方麵發展的特殊功能。學美術及其他技能也是如此。
幫助男孩朝著夢想自由奔跑
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父母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功成名就。特別是隨著少年成名的孩子越來越多,在名利的誘惑下,越來越多的父母不惜花精力、金錢培養“天才”——上各種培訓班,學鋼琴、學書法、學畫畫……這些又加重了孩子本來就很繁重的學習任務。於是,不但男孩正常的休息時間都被剝奪掉,就連男孩心底的一絲夢想也被洗刷了幹淨。
然而,在這一連串的培訓攻擊下,父母卻全然不顧男孩的感受。如果這一切都是孩子自願、興趣使然的話,那也無可厚非,但問題是,很多孩子都是被父母所逼。歸根結底,是因為父母的虛榮心在作祟——自家孩子考了90分,別人的孩子考了100分,親朋好友麵前,自覺顏麵盡失;別人的孩子這也行,那也行,自家孩子總是矮人一頭,父母就會矮人一截,在人前難以抬頭,最後麵子丟了,自尊心沒了,火氣可就上來了。
雖然不能說所有的父母都是由於私心作祟,但來自社會各方麵給予父母的壓力,的確致使不冷靜的父母把火氣、把壓力轉嫁給了孩子,還要美其名曰地扯上一麵大旗:“為孩子將來打算”,這對孩子來說太不公平了。更有些父母,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指望孩子出人頭地,好揚眉吐氣。滿腔的希望、全部的賭注都押在了孩子身上,不容孩子出一點差錯,不管其智力如何,不管其興趣夢想為何,必須考上父母認為理想的大學。父母自己做不到的事卻要求孩子必須做到,對孩子來說要身負兩代人,甚至三代人的殷切期望,這沉重的負擔像山一樣重,壓得孩子喘不上氣來。
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瓜熟蒂落,長熟了的瓜自然就會蒂落,而還不熟的瓜,瓜蒂很結實,不用力去扭斷它,瓜是下不來的,這種還沒熟透便被擺上貨架的瓜,即便是大個兒的,也是索然無味,根本就不會甜。
據媒體報道,由於近年來作文大賽獲獎者擁有被保送上大學的機會,很多父母在捷徑誘惑之下,為使孩子“一文成名”,鉚足了勁為孩子的作文加班加點地輔導和投資。父母期盼孩子成才自然是出於一片真愛,但操之過急,恐怕也會走向事物的反麵。成名的孩子雖不乏“天才少年”,但畢竟屬於個別現象。如果每一位父母都追風趕浪,推著孩子唯名以求,則未免有揠苗助長之嫌。最後揠苗不成,反倒犧牲了孩子原本天真爛漫幸福美好的夢想,其實父母就不如讓男孩釋放自己的個性,讓他在無憂無慮的遊戲與玩耍中、在歡聲笑語中朝著自己的夢想自由奔跑。
蔡誌忠是台灣著名的漫畫家。他小時候有一次和別的孩子一起玩,他父親把孩子們叫來親切地問:“你們長大後想做什麼呢?”一個孩子說:“我長大了要做大總統!”另一個說:“我想當警察!”而蔡誌忠卻對父親說:“我想畫招牌。”蔡誌忠的父親聽了蔡誌忠的話,並沒有因為他胸無大誌而不高興,隻是淡淡一笑。他後來對別人說,不管他要做什麼事情,隻要認真做就好。
蔡誌忠四五歲時,趁父親不在家,在房間的牆上畫了一個個小人,麵對自己的第一幅“漫畫”,蔡誌忠挺高興。但父親回來後看牆成了這個樣子很生氣,也揮起巴掌就追蔡誌忠,蔡誌忠早一溜煙跑了,但他心裏怕父親饒不了他。可是令蔡誌忠想不到的是,父親後來隻是罵了他幾句就放過了他,而且居然給他買了一塊小黑板和一些粉筆,蔡誌忠真是又驚又喜。從此,小黑板成了他藝術想象力馳騁的天地。
蔡誌忠進入彰化中學後沉浸在漫畫天地裏,結果成績一落千丈。如果是別的父親,一定會禁止蔡誌忠再畫了,但蔡誌忠的父親沒有這樣做,他雖然對孩子的成績很失望,但覺得畫畫不是什麼壞事,認真做也會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