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自由開放的課堂教學(2)(2 / 3)

古人雲: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不疑則不悟。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正是教育的第一目標。

美國的中小學不但要求學生掌握老師傳授的知識,而且更注重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他們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一般說來,小學二年級學生知道如何使用地圖,閱讀數據,開始觀察諸如動物或昆蟲等問題;四年級時能用地圖、照片、圖表來理解世界各地區及其氣候的不同;五年級時能利用圖書館查閱信息並進行綜合,開始撰寫非虛構的報告;六年級時能使用百科全書及其他參考資料完成獨立的研究計劃。在實習高中的漢語課堂上,學生紛紛拿著自己從網上搜集來的名人進行展示。有老子、孔子、關羽、毛澤東、李安、章子怡等。從網上搜集到的國家也是五花八門,學生甚至搜到了湯加、薩摩亞等連老師都不熟悉的國家。在會計課上,學生分組用幻燈片展示他們設計的商店或公司的規劃運營模式。學生運用計算機網絡獲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相當強。

美國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實踐能力,尤其是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美國教育家杜威的觀點“生活就是教育”、“在做中學,在學中做”的意識很強。在與美國教師的交流中知道,學生需要掌握的不是死記硬背的知識,而是如何利用大量的信息進行理性的思考,創造性地運用以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並由此具備終生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師普遍運用小組討論、角色表演、會話操練、自編故事等教學形式。教師講得少、寫得少,學生表達多、動手多。哪怕學生不聽指揮而損壞了實驗器具教師都不在意。

美國小學很注意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作為必修的視覺藝術課(Visual Arts)是為了著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表演能力、展示和分析能力,要求學生能運用各種各樣的藝術素材和技巧來模仿,製作和組合有創意的藝術作品。當然,對各年級的要求是不同的。如小學一年級,要求懂得線條、輪廓、形狀、色彩、平麵;能運用自己的想像能力和周圍環境提供的情景來進行創作;能安全使用藝術工具和材料;能識別藝術品的種類,如繪畫、雕塑、建築等。如孩子上幼兒園和小學一年級時的很多手工製作和圖畫,雖然非常簡單,但是數量多,形式多,有用泥和小木棒搭成的房屋、橋梁、泥人、泥狗,還真能成為一件有趣的擺設。還有用棉花粘貼在紙板上的三種不同的雲,一張是卷雲(Cirrus clouds),一張是積雲(Cumulus clouds),還有一張雷雨雲(Thunder clouds),它們都是運用棉花的厚薄、稀密、或扯鬆或堆集而做成不同的形狀,看起來還真有幾分相像。還有用黑白顏色的紙剪貼成的滿月(Full moon)、半月(Half moon)、月牙(Cres cent)等。這樣,兒童通過自己動手,認識到了這些自然現象,還記住了這些詞彙。

美國的課堂講授也不是刻板的老師講授學生聽。不要求學生正襟端坐、寂然靜聽,而是可以自由發問、可以提出不同見解後上台講解。他們認為學校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教學生死背多少知識、信息和數據,而是教給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學生人人都要上講台,與老師和同學們討論問題、分析問題。比如語文老師讓學生閱讀了莎士比亞的劇本《愷撒王》,就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這劇本的得失,有的學生說劇本結尾寫得不好,怎麼能在結尾時讓這麼多主要人物一個接一個地在同一幕中死去呢?太不真實了,太草率了。有的同學就認為寫得好,死的人多才能突出悲劇效果,有震撼人心的作用。這樣授課,一方麵訓練學生的膽量和自我表現意識,另一方麵大家又互相交流,撞擊出靈感的火花。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經過大家討論和身體力行,各人的思維必然得到升華,從而便於養成多角度、多方位觀察事物、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美國學生從來不懂得“害羞”是什麼,教師也很少用一個尺度來衡量誰對誰錯。同一考題,允許有各種各樣的答案。比如上藝術課,老師不規定你畫什麼、怎麼畫,一切由你自己想像發揮。學生寫作文也主要看你有無想像力,想像力豐富,故事情節曲折,離奇不離譜就會受到讚賞。

自由寬鬆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教育環境,為發展青少年的個性、展開他們想像的翅膀,提供了海闊天空的領域。不受約束的想像才能顯示思維的質量。美國人創造性強,正與他們的教育導向相輔相成,有想像力才會有創造力。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生物工程和宇航技術,都是以人的想像力為推動器和潤滑劑的。美國的這種教育思路已經使他們在商業競爭、藝術創作和科技領域取得很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