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菩薩:智慧與慈悲的統一(1 / 3)

爐香乍熱,法界蒙薰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

諸佛顯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爐香讚》

上求正覺,下化有情,於自覺之中覺一切有情,度化一切眾生,稱之為菩薩。換句話說,菩薩就是智慧而慈悲的人。古人說:“單修智慧曰菩,單修福業曰薩,福智雙修曰菩薩。”大菩薩在佛經上通常稱為摩訶薩,是大徹大悟,大慈大悲的菩薩。

涅槃的無限圓滿是通過人的超越精神而實現的。人的超越精神又分別從認識論和實踐論上實現涅槃。前者是般若,後者是慈悲。般若和慈悲正是涅槃的現實根源。

般若—無有分別的智慧,內覺理性自我的種種虛妄,外覺客觀世界的種種虛幻,並通過真我的覺醒一對無我的深刻體悟,在突破自我束縛的同時,實現心靈的無限開放,使自我和外我一同融合於無限的“空”之中。這就是所謂的“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人生的大問題就是無始以來的“生死”間題,超越生死輪回的問題,是佛教的根本問題。人為什麼會流轉於生死輪回而飽嚐現實人生的苦難呢?.佛說這是因為人的根本性的“無明”。“無明”就是蒙昧,就是被種種客觀的虛幻的假象遮掩了人的清淨的本心。佛說,人的心靈本來清淨,人的本性本來真常。然而,如同烏雲遮蔽了太陽,人的心靈被“無明”所遮掩,於是執著對象世界的起與滅,生與死。同時自我也流轉到生死的輪回之中。“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超越生死關鍵在於人的自我覺悟,就在超越一切分別的般若正智。

如同人的生死問題不僅僅是自我個人的問題一樣(人的生死是觀照於對象世界的起滅與有無),超越生死的問題,也不是自我個人超越的間題,而必須在自我超越的同時超越自我的賴以存在的對象世界。因此,遁入深山老林,獨了生死,是沒有意義的。必須在自我覺悟的同時覺一切有情無情,在自我超度的同時度一切眾生非眾生。人的生死觀照於對象世界的有無。所有的一切都在自我的覺悟中融入無限一體的“空之中。才能實現真正的涅梁。在這裏,“空”不是沒有,而是對一切的肯定。隻有通過徹底的否定才能實現徹底的肯定,隻有否定一切才能肯定一切。而對“空”的領悟,第一是般若,第二是般若,第三還是般若。般若的光輝指向存在的絕對,般若的光輝指向存在的無限,般若的光輝普照萬類。在般若的光輝中,一切都如其本然地進入無限圓滿的涅槃—空之中。因此,在《金剛經》的開篇,須菩提啟請佛陀開示時,佛陀說:

“諸菩薩摩何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不僅要自覺,而且還要覺他;不僅要自度,還且還要度他。這就是菩薩的偉大精神。超越一切有無,才能超越人的生死;超越一切無常,才能超越人的輪回。人的存在不僅是自我的存在,更是普遍的存在;不僅是個體的存在,更是整體的存在。不存在孤立的人,因而也就不存在孤立的自我超越。人存在的基礎是宇宙,人超越的基礎是宇宙,涅槃的基礎是人與宇宙交融的大宇宙。菩薩隻有具有象宇宙一樣無限寬廣的胸懷,才是真正的菩薩。菩薩的智慧裏統一一切有情無情,融合一切眾生非眾生,囊括一切有形無形,包容一切有限無限,才是真正的大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