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菩薩的智慧超越自我中心主義普照人類!
大菩薩的智慧超越人類中心主義而普照一切眾生!
大菩薩的智慧超越生命中心主義而普照整個宇宙!
大菩薩的精神是宇宙主義的精神。大菩薩的智慧是超越一切、融合一切的智慧。大菩薩的光輝無始無終、無邊無際!
然而,空有認識論上的般若還不夠,必須還有實踐論上的慈悲。所謂“修福不修慧,無以成正覺;修慧不修福,不能得菩提。”必須福慧雙修,才能實現涅槃。福業在這裏就是道德意義上的慈悲。如果說般若更多的是理智色彩,那麼慈悲更多的是感情色彩。如果說般若是太陽普照一切,那麼慈悲則是大海融合一切。因此,菩薩不僅要修行六度波羅蜜,還必須以“四無量心”為基礎修行四攝。
四無量心是:
慈無量心-一予人以無量歡樂,在奉獻之中普緣一切眾生;
悲無量心——拔人於無量苦難,在救度之中普緣一切眾生;
喜無量心——見人戒惡行善,生歡喜心,見人離苦得樂,生歡喜心。在無限歡喜之中普緣一切眾生;
舍無量心——舍一切怨嗔,舍一切癡迷,舍一切執著,在無限的舍棄之中普緣一切眾生。
四攝是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是深入人類,普度眾生的實踐準則。
布施攝——對貧窮的人奉獻以錢財,對精神癡迷的人奉獻以真理,對怯弱的人奉獻以大無畏的精神,通過無私的奉獻普澤整個人類。
愛語攝一一無論根性利鈍,都以親切的語言諄諄誘導。無論聖人凡人,都以和藹的語言真誠相待,通過充滿愛心的語言,溝通一切有情。
利行攝——以自己無私無畏的行為,感化一切同誌。
同事攝一一無論貴賤親疏,無論機緣深淺,在日常生活的瑣事之中,廣結善緣,隨機度化一切眾生。
四攝是般若在實踐中的具體體現。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滲透慈悲和喜舍。
如同智慧必須離一切諸相,才能大徹大悟一樣,福業也必須離一切諸相,才能大慈大悲。
佛陀說:“東方那無邊無際的虛空,可以用人的意識去度量嗎?”
須菩提說:“不可以啊,世尊!”
佛陀說:“須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以及整個四維空間之上下,可以用人的意識去度量嗎?”
須菩提說:“不可以啊,世尊!”
佛陀說:“須菩提,菩薩如果能不執著於有形諸相而奉獻,所得的福德就像這無限的虛空一樣不可思量。”
般若不可思量,福德也不可思量,不可思量的福德,才是大慈大悲。如同般若的智慧不是客觀的有漏智慧,福德也不是作為善惡判斷的福德。菩薩的慈悲,是融合一切分別與對立的不可思量的慈悲;菩薩的福德,也是超越二元價值判斷的不可思量的福德。不可思量的慈悲,成就不可思量的福德。
佛說:“須菩提,這是什麼意思呢?——如果有人用三千個大千世界那麼多的珠寶用來布施,這人所得的功德,難道還不多嗎?”
須菩提說:“很多啊,世尊!為什麼呢?這些福德,即非福德性,所以如來說福德多。”
然而,財施不如法施,法施不如無畏施。布施以錢財能度人以困厄,布施以真理能度人以癡迷,布施以大無畏的精神卻能度人性之怯弱。
佛說,用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珠寶去布施,其功德不如為人傳播四句偈語。
佛說,用恒河沙數那麼多的大千世界的珠寶去布施,其功德不如為人解說四句偈語。
佛說,用恒河沙數那麼多的身命去布施,其功德不如受持四句偈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