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菩薩:智慧與慈悲的統一(3 / 3)

佛說,用恒河沙數那麼多的大千世界的珠寶去布施,其功德不如領悟人天一體的真理。

佛說,用無量阿僧祇(無窮無盡)世界那麼多的珠寶去布施,其福德不如發菩提之心。

佛說,早晨用恒河沙數那麼多的身命布施,中午又用恒河沙數那麼多的身命布施,晚上還是用恒河沙數那麼多的身命布施,其功德不如信仰四句偈語。

受持般若的福德不可思量!

信奉般若的福德無有邊際!

傳播般若的福德不可思議!

菩薩的奉獻不執著於相!

菩薩的奉獻不執著於法!

菩薩的奉獻不執著於福德!

菩薩的奉獻不執著於功名!

菩薩的使命就是奉獻!深層的奉獻,是智慧;表層的奉獻,是慈悲。菩薩奉獻出自己的一切,都能成就不可思議的福德,然而,菩薩不能執著福德,不能貪受福德。菩薩之心包融一切,然而不著一切相。

對般若而言,通無我法者,是真正的菩薩。對慈悲而言,行無功之德者,是真正的菩薩。菩薩不執著於法,更不執著於功德。

佛說:“須菩提,如果有人用充滿大千世界的珠寶去布施,這人以布施因緣所得的福德,難道還不多嗎?”

須菩提說:“是啊,世尊!這人以布施因緣所得的福德很多。”

佛說:“須菩提!如果福德實有的話,如來就不會說福德多。正因為福德本無,所以如來說福德多。”

梁武帝曾問達摩祖師:“自我登位以來,建了不少的廟,印了不少的經,也供養了不少僧人,你想我的功德有多大?”

達摩說:“並無功德!”

梁武帝說:“為何沒有功德?”

達摩說:“所有這些隻是一點人天小果有漏之因,仍然是世俗的,好像隨身的影子,看起來像是真實存在的,實際上則是虛空的。至於真正的功德,那是純淨智慧,圓融而神妙,本性本寂,這樣的功德是不能用世俗的方法得到的。”

然而,這位有“佛心聖子”之稱的梁武帝,卻不能理解達摩的微妙精神。達摩所傳授的正是佛陀的不可思議的般若精神—真正的菩薩不受福德。

佛說:“須菩提!如果菩薩用無量世界的珠寶來布施,因其心著於相,所以所得的功德雖多卻有限。如果有人心不著相,知一切法無我,於堅忍之中領悟無我的真理,這位菩薩的功德遠遠地勝過前麵的菩薩。為什麼呢?須菩提!因為這些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說:“世尊!為何說菩薩不受福德呢?”

佛說:“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是如其本然地無私奉獻,而不應貪求福德之功利,所以說菩薩不受福德。”

默默地無私奉獻,而不計功德,這便是菩薩的偉大精神。般若的太陽普照萬類,慈悲的大海融合一切。

般若非般若,所以叫般若;福德無福德,所以說福德多。

沐浴著般若的光輝,可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無限慈悲的實踐,可以獲得無量無邊的福德。

菩薩不執著於法,菩薩不貪求於福德。菩薩無法而成菩提,菩薩無功而得大功。無法之法,是大法;無功之功,是大功。

佛法不可思議;福德也不可思議。

般若與慈悲,同時構成涅槃的現實基礎。般若的智慧,使人們認識到一切事物的超越生滅的圓滿,而慈悲則是般若的具體實踐。超脫生死而又不離生死,實現涅槃而又不住涅槃。

這就是大菩薩哦——大智慧!大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