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離有,而臻於無。
不離此岸,而得彼岸。
不離煩惱,而得涅槃。
不出魔界,而入佛界。
不離從生,而成佛。
僧肇說:“法無有無之相,聖無有無之知。聖無有無之知,則無心於內;法無有無之相,則無數於外。於外無數,於內無心,彼此寂滅,物我冥一,泊爾無聯,乃曰涅槃。”
唐代青原禪師惟信的一段著名的命題清楚地展示了從有到無,從無到有的心靈曆程。包含著人類智慧的各個層次: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去,依前見山隻是山,見水隻是水。”
名後,惟信又問:“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別是同?”同樣是山,是水,卻顯出三種不同的智慧。
第一,“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在這裏,山和水是獨立存在的客觀實體。山是客觀的山,水是客觀的水。山之所以是山,水之所以是水,是自我的客觀化所致。這裏關於山水的知識,是客觀的知識,是主體的我對客體的山水的客觀認識。也就是說,客觀認識是以主體和客體對立為前題的。困此,這種見解是世間智慧,是“有”的境界。建立在主體與客體對立基礎上的世間智慧,以客觀為中介,執著於對事物的種種分別。我們見到山不是水,山是山,水是水,就是因為世間智慧的分別。
第二,“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在這裏,客觀化的過程被揚棄了。客體不再作為主體的對立麵,而是與主體混然一體。不存在二無對立,也不存在任何分別,一切的一切都是一個混沌的整體。這種見解,也就是體認到“色即是空”的智慧,所有的一切都溶入到無有分別“中空”。這是超越主體與客體二無對立的出世間智慧,是“無”的境界。山不是客觀的山,山是非客觀的空;水不是客觀的水,水也是非客觀的空。超越客觀,無有分別。
但“空”並不是認識的目的,而是認識的中間環節。如果執著於“空”,就是走向虛無主義。在這裏,仍然隱含著“無分別”與“分別”的對立,“非客觀”與“客觀”的對立。因此,“色即是空”並沒有徹底超越二元論。所有的虛無主義都不可能徹底超越對立與分別的焦慮。
第三,“而今有個休歇去,依前見山隻是山,見水隻是水。”在這裏,山不是客觀的山,也不是非客觀的山;水不是客觀的水,也不是非客觀的水。在體認“色即是空”的基礎上,進一步體認到“空即是色”。在這裏,不僅超越了主體與客體的顯在對立,也超越了“無分別”與“分別”、“非客觀”與“客觀”的潛在對立。一切顯在與潛在的對立都徹底克服了,於是,人的智慧達到一個空前澄明朗照一切的境界——超越世界與出世間,超越有無的般若正智。
在般若的光輝中,宇宙的真相顯示出來了,我的真相顯示出來了,一切虛妄的東西都煙飛雲散。
般若的智慧,既不是世間的智慧,也不是出世間的智慧,是世間智慧與出世間智慧的統一,是世間智慧與出世間智慧的超越。
超越一切有無!
超越世間與出世間!
超越主體與客體!
超越現實與理想!
超越一與多!
超越色與空!
超越分別與無分別!
超越客觀與非客觀!
超越一切而又包涵一切!
超越一切而且連超越也超越!
這是宇宙人生最圓滿最澄澈的智慧!
佛陀的微笑如蓮花一般盛開,大智慧哦!
佛陀的妙音如蓮花一般晶瑩,大智慧哦!
輕煙飄散……
花香彌漫……
鍾聲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