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譯(1 / 3)

金剛者,其色光明無瑕,其質堅固而不變形,其形克堅而不變壞,象征著生命中至靈的自性。般若者,智慧也。是照亮迷茫、洞徹真理的明燈,是了悟生死、解脫人生苦難的舟筏。波羅蜜,梵語到彼岸的意思。象征超度生死煩惱的苦海,到達不生不滅,清靜極樂的涅槃境界。佛陀所說彼岸,並非現實之外有個實在的彼岸,而是相對現實自我而言的無我的理想境地。標題的理喻就是用生命的智慧照亮生命自身的靈性,從而超度主體與客體分裂的苦難的現實人生,達到圓融一體的快樂的理想境界。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佛陀慈非為懷,為了拯救苦難眾生,“說法四十九年,座經三百餘會。”然而佛法是超越語言的。佛說:“所謂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佛陀滅度後,大弟子摩訶迦葉等耽憂垢瀆佛法的事情發生,便集眾編篡佛語以流傳後世,不亂綱紀。於畢缽羅窟內首次結集經、律、論三藏聖教。由“多聞第一”的阿難育出經藏,由“持律第一”的優波離誦出律藏,由“說法第一”的富樓那誦出論藏。故所有經首皆以“如是我聞”為始。佛陀為三世之尊,故名世尊。比丘者,乞士也。上乞法以滋慧命,下乞食以養生命。以乞食為生,可舍棄自我之驕慢,摒除物欲貪心。故佛陀以身為教,展示其慈悲的法身。智者禪師詩雲:“法身本非身,應化亦如然。為長人天福,慈悲作福田。收衣息勞慮,洗足離塵緣,欲證三空理,跏跌示入禪。”佛陀安祥而靜默地敷地而坐,於靜默中激起巨大的波濤喧囂於人類文明之河且千古不絕。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會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燕薩、善會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長老者,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人。出生時家中財寶盡空,故名空生。七日之後財寶複得,故名善現。諸菩薩:單修智慧者曰菩,單修福業者曰薩,福慧雙修曰菩薩。昭來:佛陀的名字,如即生命自身的真性,來即是自身真性的顯現,識得自身真性即是成佛。佛者,覺悟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生命之真性,本來寂然不動如靜夜長空的一輪孤月。佛陀在須菩提的恭誠啟請之下,隨機說法,開示如何寄托無上正定正慧的覺悟之心,又如何降伏心靈之妄念的神聖法則。三界唯識,萬法唯心,超度的法則首先從心靈上開始。人類成就一切乃至超越一切的道路,第一便是心靈的自覺,如佛陀所說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非菩薩。”

摩訶,廣大的意思。摩訶薩是指菩薩中有大覺悟的大菩薩。據六祖悟解,卵生象征迷性,胎生象征習性,濕生象征隨邪性,化生象征見超性。因為迷性則坐造就名種業,因有習性則常流轉於生死輪回,因有隨邪性則心靈不能正定,因有見趣性則墮落於邪惡的泥淖之中。佛說普渡眾生,並非是普度卵生的動物如魚如蛇,也不是普度濕生的動物如魚如蝦,胎生的動物如牛如獨,更不是普度化生的動物如蛾如蛆。佛陀普度的始終非人類而非動物。佛陀這裏所說的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是指人所具有的卵生般的迷性,胎生般的習性,濕生般的隨邪性,化生般的見趣性。佛陀是人而不是神,因此佛法的威力在人間而不是在動物界。我們還可以這樣理解:人的自性本來清淨,但人的心靈為什麼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邪妄而墮入生死輪回之中呢?這些心靈上的邪妄有的是自我執著於無明(如同卵生),有的是自我因一定環境而孕生邪念(如同胎生),有的是自我沉溺於邪亡之中難以自撥(如同濕生),有的是從前就種下了邪妄的種子,現在突然以另一種形式轉生(如同化生)。除此以外,有的人心靈上執著於絕對主義的有形(若有色),有的人心靈上執著於虛無主義的無形(若無色),有的人在主觀上執著於有為(若有想),有的人在主觀上執著於無為,以為無為則無所不為(若不想),有的人在主觀上既不執著於有,又不執著於無為(若非有想非無想)。以上九種心靈境界,都是一般凡人的形象,而不是聖人的形象,即不是佛(大徹大悟)。佛的心靈境界是圓融一體的涅槃境界。佛陀所說的滅度,就是滅而度之,消滅心靈上的種種虛妄與執著,超度到不生不滅清靜圓明的理想的極樂的境界——涅槃。所謂無餘涅槃,就是心靈上不再有比毫的虛妄與執著,完完全全擺脫了生死的煩惱,從心靈深處得到徹底的角脫。涅者不增,架者不減,即所謂不生不滅的圓融之境,如此才能真正擺脫現實人生的煩惱,擺脫生死輪回的痛苦。“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有兩個含義,其一是所有眾生都有圓融的自性(佛性、靈性),隻不過因為各種因緣而產生各種各樣的形象(眾生相),而消滅心靈上的虛妄,認識自身的靈性,隻能依靠自己,所謂“自度”。而不是身外的神靈之力使人超度。佛陀的所謂“滅度”隻是起一種航標燈的作用。而渡過生死苦海的隻能是人自己。第二個含義是,菩薩心中空竅,不著諸相,自然也不著眾生之個,倘若生了眾生之相,所以就不是真正的菩薩。相有四相,一是人我之分而產生的我相、人相,二是凡聖之別而產生的眾生相、壽者相。佛陀說自性圓融,宇宙的本體也是圓融一體,如現代科學所說的“混沌”、“大統一場”。在此混沌的大統一整體中,沒有任何差別和分裂。所謂四相,都是因對整體有所分裂而產生的差別。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什麼是法呢?佛陀所說的是法,是心靈所認識的宇宙及一切事物。或者說是相對於有自性的我而言的無自性的作為心靈對象的事物。色即是宇宙間的物質現象,所謂色為四大種而造。一是地大,是謂堅強性;二是水大,是謂流濕性;三是火大,是謂溫燥性;四是風大,是謂輕勁性,佛陀所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法),都是與心靈一體的事物,離開了人的心靈的所謂實在,都是虛妄的。所謂心境心境,心境一體,乃至心境消融,沒有離開心而獨立存在之境“應無所住”,即不應當追求或執著於心外的實在,超脫種種外在的束縛,兢兢於涅槃的微妙境界。布施,是佛法的六度之一,分為三種:一曰財施,是以財物解求眾生的因厄,使之得到物質生活的滿足;二曰法施,是以智慧解開眾生的迷惑,使之得到精神生活的安定;三曰無畏施,是以威力求護眾生的苦難,使之得以遠離種種痛苦。佛法的六度,即是六種超度的途徑,如智慧波羅蜜、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佛陀這裏僅說布施一度,是以布施一度概括或代表其餘五度也。由四大種所造的眾生自體色,即是眼、耳、鼻、舌、身五根,因五根而有色、聲、香、味、觸五塵。根和塵是因識而維係在一起。佛陀告誡人們在超度自我的過程中,心靈不要著五塵之相。雖行而不執著於行,無所行無所不行,如梁昭明太子蕭統所說:“妙行無住。”如此才會有無量的福德如無限的虛空一般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如者不生,來者不滅。如來既是佛陀的名號,又是自身靈性(佛性)的象征。如何發現自身的靈性呢?執著於自我有形的肉身,就能發現自我無形的佛性。是不是說有形的肉身(色身)是虛妄的,在客觀上就不存在呢?不是的。有客觀就會有主觀,就會有主客的二元對峙。倘若人們的心靈消滅了二元對峙,則無有主客的差別,一切都融合為混沌的整體,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從這個意義上講,客觀上的實在已消融於混沌的整體之中,客觀實在即不複存在,因此說是虛妄不實的。當心靈的空靈之性消滅所有的差別時,此時二元基礎上的有形肉身,便成了超越二無的無形的存在(法身)。因尼,佛說:“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決定論意義上的有形,從本體論意義上就是虛妄,隻有超越了決定論的束縛,才能覺悟自身的本體自性。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和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複我個、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從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沐浴在無上真理的光輝之中,第一便是要有信心。通往不生不滅的如來妙境,級級台階都是信心的構築。所以說,信者,諦之階也。人的內心生發無上的信念,為內在的某一恍恍惚惚的靈源所指引,沒有一絲牽掛地走向生命的本來狀態。佛陀所指引的這一偉大真理,並不因為佛陀的寂滅而寂滅。人的肉身已化為塵土,而人的精神不朽,偉大的精神尤其如此。持戒者,諸惡不作,並於不作之中擺脫有形諸相的束縛。修福者,眾善奉行,並於奉行之中時時體驗本性空寂的快樂。而修福持戒之人,若能得到佛陀妙語的指引,而產生無上的信念,就可以知道這種人有著深厚的善根,並能得到如十方虛空一般無限的福德。隻有依靠內心的信念,擺脫現象世界之有形的束縛,才能體會本體世界之無形,並由有限而達到無限。佛陀說超度之力有五種,第一種就是信力,信心之力。以信力為輯推動超度之舟,並破除主體與客體分裂而產生的人我之相,彌合主觀與客觀割裂而產生的法我之別。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心靈於寂然不動的境界中進入無限和永恒。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佛陀告訴人們,有形的客世界是虛妄不實的,其所以有形,不過是人類理智的虛設。有相的主世界也是虛妄不實的,其所以有相,不過是人類尊嚴的迷妄。主體和客體的本體是虛空,即囊括萬有的普遍性。《聖經》說:“虛空,虛空,人生是虛空,一切都是虛空!”虛空並不是不存在的“無”,而是“有”到了級點,囊括了一切,是無形的整體,無限的整體,無有無不有的整體。作為心靈認識對象的主體和客體其本質是眯空,作為心靈認識結果的主觀和客觀,也就是人類的所有觀念形態,也就是虛妄的。佛陀所說的“法”,是觀念形態的東西,也就是主觀和客觀的表現形式,或者說“表象”。由於它們的對象從本質上講是無有形式,無有差別的虛空,故其表象(法)也就是虛妄不實的。佛陀是不是要人們離開事物的表象,而追求事物的本體(虛空)呢?不是的!執著於現象是迷妄,執著於本質也還迷妄。佛陀傳達的真理是要從根本上超越所有的矛盾和對立,超越所有的分析和差別,如此才能真正進入圓融的涅槃妙境。所以佛陀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而偉大的覺悟者,都是以自然的覺性而覺無為法),而不是執著於理性的覺悟——刻意的覺悟(有為法)。所以佛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聖賢,即三乘賢聖的總稱,悟道淺的叫做賢,悟道深的叫做聖,大徹大悟才能叫佛。三乘賢聖分別為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聆聽佛說四諦之聲修行而得解脫的人稱為聲聞乘;依十二因緣之法門,自悟涅槃妙理的叫緣覺乘;依六度法門而得解脫的叫蓑薩乘。佛陀在破解色(物質現象)空之後,再為眾生破解法(精神形態)空。為世人指出一條超越一切矛盾的微妙之徑。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複有人,於此經中,愛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世界上最珍貴的寶物有金、琉璃、琥珀、瑪瑙、珊瑚、珍珠等七種。如果有人用普天之下的寶物去布施,他的福德已經非常深厚了,然而金銀七寶即使占滿了大千世界所有空間,仍然是有形的,所以是有所的。倘若給人世界所有空間,仍然是有形的,所以是有限的。倘若給人以佛法真理,其福德就要超過七寶的布施。為什麼呢?因為佛法真理,就象光明一樣,是無形的,所以是無限的,無限的福德當然要勝過有限的福德。佛陀在這裏教導人們在自我超越(自度)的同時,還要發無限慈悲之心,度化他人。所以說,獨了生死是小乘,普度眾生才是大乘。佛法之中暗示著一切覺悟之路。如同一扇窗口,從這裏經過,可以尋找到光明的源頭。而窗口並非就是光明。所以佛陀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佛法真理的偉大,普被三千大千世界而臻於無限。三千大千世界即普天之下。一太陽係為一小世界,其千倍則為一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為一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為一大千世界。三個千倍故名為三千大千世界,簡稱大千世界。愛持,意即信念,信力日受,受之不忘於心;念力日持,持之不厭其久。於佛法之窗牖,可見生命無限光明的靈性,並由此產生無上的信念,兢兢以達妙境,叫做受持。四句偈,佛法的象征。偈,是對佛法真理領悟的詩句。《金剛經》中的四句偈有兩首,第一首是:“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另一首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法真理是超越語言文字的,而所有語言文字,隻不過是一種觀照或描繪,至真的本體蘊含於語言文字的背後。

“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佛陀說,覺悟有四個境界,稱為四聖果,分別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須陀洹是四聖果的初果,又稱“入流果”,意思是已入聖流,是已經初步超脫世俗觀念的束縛而進入神聖的境界。所謂凡,就是世俗的,所謂聖,《黃帝內經》中說:“變化莫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聖”似乎含有一種整體性的狀態,如一國之君稱為“聖”,如光一樣普照全體是謂“聖明”。佛教所說的聖,就是超越二無對立而達到整體的圓滿。而進入這種圓滿的“聖流”,就是已經舍棄了人生為二元之一的主體自我,無有自我,便無有自我的五根——眼耳鼻舌身以及自我之意誌,沒有五根及意誌,也就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故佛陀說:“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為什麼佛陀說,進入了須陀洹的境界,又不能說得到了須陀洹的果呢?因為有所得的念頭,就有所得的心,有所得的心就仍然墮入了六塵,墮入了六塵等於說還在凡界而未入聖流,所謂“初入聖流而無所入。”

“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含陀。”

斯陀含,意即一往來,是四聖果的第二果,又稱“一來果”。斯陀含象征著人來到世界,受盡了磨難,現在已經超脫了欲界九品的前六品,進入生命的再生境界。欲界九品是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是自我心念的九種形式,故稱“九品思惑”,在前麵已經解釋過了,九品中斬斷了前六品,就是說已經擺脫了現實自我的分裂的痛苦的狀態,初步達到一種整體的歸宿。此時的自我不再是分裂的孤立的渺小的自我(小我),而是整體的聯係的偉大的自我(大我),這輝煌的超越如同生命的再生。前者是痛苦的,後者是快樂的。有分裂就會有痛苦,有整合就會有快樂。所以六祖說:“行從天上,卻得人間生;從人間死,卻得天上竟。”什麼是天上什麼是人間呢?以往人們普遍認為“天上”是離開人類現實的理想的虛幻的世界,而“人間”就是人的存在的現實世界。這是對佛教的哲學的誤解。佛教所說的“天上”,是人間的天上,是在現實人生中。六祖這幾句話深刻地闡明了天上人間的真諦。人生有痛苦的境界,也有快樂的境界。因覺悟而清除心靈上的妄念而達到快樂的境界,佛陀稱之為“天上”。所謂的天上、人間、地獄,乃是心靈的三種層次,三種境界,而不是現實中的實在世界,如同彼岸不是離開現實的實在世界一樣。人生達到一來境界,如同從萬丈枯井裏爬出來,重新見到太陽的光輝。然而,倘若抱住太陽不放,就會重親掉入萬丈枯井而沉沒於黑暗之中。須陀洹已離開了自我六塵,斯陀含進一步離開了自我諸相,有心而無心,有果而無果,心靈不再有或虛或實的影像,自然也不能有成功的影像,功而不功,乃是大功。

“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阿那含是四聖果的第三果,又名不還果,意即不再來。就是說已經從心靈上鏟除了九品思惑,已斷盡欲界的所有迷惑和煩惱,此時內心湛然不動,寄居色界四禪天,也就是進入現實中的極樂境界,因為已經離開了各種欲望,然而還沒有擺脫物質世界的束縛,雖已離欲,尚未離物,故還不能說成佛。達到這種快樂的境界已經不願再回到欲界以及由欲望而產生的痛苦狀況,所以說是不來,不來人間是也。此時欲望殆盡,漸修精進,念念不退菩提之心,就能達到超越現實的極樂境界。六祖說:“外不見可欲之境,內無欲心可行,定不向欲界受生。”出欲而不還也,是不是出欲之後,真有所謂天上人間的往來,真有實在的四禪天可以寄居?非也!一則沒有脫離人生的實在禪天,二則進入禪天(快樂境界)內心不可執此念頭,執念則生諸相。所以說:一往來而實無不來,是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災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阿羅漢是修行的最高果位,又稱無極果,無學果,修行到極,無有所生。到達這層境界的人,真正達到人法二空,不生不滅,超出六道輪回,永離三界生死。本性空寂,一念不生,自然沒有成功的自負之心。到達這一境界,不再說是果位,而是說得道,因為已經達到完全而圓滿的本體境界,涅無餘,因此也就沒有果位和層次之分。佛陀說須菩提是第一阿羅漢,即最高的得道者,然而須菩提本人是否也可以這樣想呢:不能!須菩提如果產生“得道”的念頭,那麼須菩提就不是須菩提了。無諍是沒有分別知見,一切平等無相。三昧,意即正受,無所謂受,即是大受正受。不生不滅的自性照明內外一切,還有什麼真理妙法可以接受呢?阿蘭那,即是無諍三昧的別名,意即寂靜。外界的影像都已消亡,內在的心靈亦歸於寂滅,內外俱寂,達到一種無限的寂靜的境界。陶醉在空寂的快樂之中,又怎麼會計較成功的榮譽呢?

佛告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