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推出保鮮冰箱進占城市市場,掀起業界的“第二次革命”。
1998年,美菱的第一個力作就是今天已廣為人知的“保鮮”冰箱。
應該說“保鮮”或者說“吃新鮮”並不是國人的新要求,但這種愈演愈烈的需求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並不為冰箱生產廠家看重。因為傳統冰箱是以“保質”為使命的,肉類和魚類、禽蛋和果蔬對溫度、濕度的要求迥然不同,要在同一個冰箱內實現不同的保鮮要求殊為不易。
與眾不同的是,美菱非但沒有把“保鮮”當作是冰箱份外事,而且還把它看作是自己擔當主角擴大內需的著力點。在他們看來,需求就是市場。如果說傳統企業與現代企業什麼區別,那麼,前者是生產什麼便吆喝什麼,搞的是“推銷”;而現代企業奉行的應該是顧客需要什麼就生產什麼,甚至是引導開發潛在需求而創造出新的消費 場,倡導的是“營銷”。正是這種營銷觀念,以及為之服務的強有力的技術儲備、產品創新能力,賦予企業勃勃生機,從而得以在產品和服務方麵進行市場創新,引導消費,實現其振興內需的使命。
值得一提的是,冰箱雖是舶來的洋貨,但美菱在其身上動刀子卻不是第一回了。早在1989年就以“181大冷凍室冰箱”在業界掀起一場革命,使經過搶購風之後冷冷寂寂的冰箱市場一下子又火爆起來,被稱作“181效應”。此後,技術開發實力、技術創新能力一直被美菱視為看家寶,從人才、設施、機製上給予最優保障,使其始終處於最佳狀態。1998年,在引進國外先進的抗菌技術、觸媒
除臭技術的基礎上,他們奮戰了100多個晝夜,終於在冰箱內設置了六道保鮮裝置,圓了國人的保鮮夢,開出潛在市場,使消費者有了一片自己的“家庭果園”。
毫無疑問,從技術觀念看,這是冰箱的“第二次革命”,這是繼中國的冰箱在冷凍、冷藏的空間布置上有了區分之後,又一次在保質水平上有了質的飛躍,使中國冰箱有了自己的風格。從市場觀念看,它又產生了一次“保鮮效應”,消費者排隊購買的情形再次出現。
一年的市場業績也表明,“保鮮”讓美菱在國家宏觀政策引導下,成功開辟出一片“新鮮”的市場。
以經濟型冰箱進占農村市場,緊緊抓住農村電網改造和加快小城鎮建設的機遇。
農村市場開發的重要性久為人知,1998年在擴大內需的呼聲中更是備受矚目,但有多少人真在上麵下功夫呢?人們往往隻把農村市場當作城市市場的簡單下延,甚至隻把它當作是處理品市場或者蓄水池而已。張巨聲出身於河北的一個農民家庭,他知道農民購買工業品不僅有消費能力、消費習慣問題,更有一個消費時機問題。
1998年7~8月,在美菱“保鮮”冰箱銷得正熱的時候,美菱又順勢推出“福臨門”、“喜臨門”經濟型冰箱。這種冰箱的優勢首先是省電,一台278升的冰箱耗電隻相當於過去的單門冰箱;其次是適用,如底腳高,適合農村家庭地麵濕度大的特點;再次是價格便宜,一台經濟型冰箱比同容積冰箱便宜近千元。剛推出時許多人將信將疑,有個冰箱廠說即使把零部件價格加起來也要超過這個數字,於是斷定有低價傾銷之嫌。其實,這是得益於美菱技術開發人員的最優化設計。譬如蔬果的保鮮功能在小城鎮居民那兒就華而不實。剔除一些不必要的功能,對農村市場猶如減輕農民負擔一樣重要;而寬電壓帶等的設計又很有必要,它決定冰箱是否能讓農戶放心地使用。正是這種優化而不是減省,才使美菱經濟冰箱實用而不失品質,大大方方地步入千家萬戶。從1998年夏天推出到年底僅半年時間,美菱經濟冰箱就銷出33萬台。
市場是最權威的裁判員。美菱經濟型冰箱銷到哪裏就火爆到哪裏的事實說明,農村市場確實是可以大有作的。可以預見,隨著農村電網改造的順利實施,到2000年城鄉同網同價後,隨著小城鎮建設的再上台階,美菱不僅在城市,而且在農村也將獲得巨大的成功。因為,他們找到了推開這扇大門的把手。
1998年,美菱電冰箱產銷量、出口創彙、實現產值和利稅均比上年有較大幅度的增長。1999年美菱又打響開門第一炮,產銷量分別比同期增長近四成。美菱善用智慧資本,抓機遇、闖難關、創輝煌的業績證明了得觀念者得天下。
實例九:牡丹江水泥集團靠智慧實現低成本擴張
1999年初,牡丹江水泥集團的股票在上海上市,資產總額通過成本擴張,已“聚合”至12億元,3年間增長4.4倍。
牡丹江水泥集團的前身是有60多年曆史的牡丹江水泥廠。進入90年代,企業債務沉重,進而導致經營萎縮、資金緊張、發展乏力。1996年8月,牡丹江水泥廠與一牆之隔的建設水泥廠實行聯合,組建了牡丹江水泥集團有限公司,拉開了企業低成本擴張的帷幕。次年,其生產規模和經濟效益雙雙跨入全國水泥10強行列,成為黑龍江省建材行業的龍頭。
為實現由大到強的跨越,牡丹江水泥集團首先以資本運營做大企業“蛋糕”。他們遵循“積極慎重、不失時機”的原則,加快低成本擴張。1997年集團投資160萬元,與哈爾濱鐵路局綏化鐵路水泥廠實行企業聯合。把該廠改造成粉磨站,原料由集團供應。此舉收到了救活一個企業、占領一方市場、實現資本擴張、運輸通暢,一舉多得的效果。
其次,他們還圍繞延伸產品鏈,實施低成本擴張。1998年6月,牡丹江水泥集團投資320萬元,購並了牡丹江特種水泥廠和牡丹江水泥製品廠,形成以普通水泥為基礎、白水泥為特色的水泥基地。同時,被兼並的兩家多年虧損的企業起死回生,牡丹江水泥製品廠實現了10年150的首次盈利。
目前,牡丹江水泥集團將股票上市募集的3.45億元資金,用於已列人國家技改計劃的1號窯改造,並采用當前先進的窯外分解新技術,提高產品的質量。改造達產達標後,年綜合生產能力將達到210萬噸,有望實現利稅2億元。
實例十:湖北馬店能源開發公司靠“三製”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