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教師課堂教學的控製技能(1)(2 / 3)

第三,能體現學生的價值觀與情感態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重視的是培養學生對學習的情感和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價值觀,是取決於其他目標實現的關鍵。新課程標準把這一目標放在首位,要求將其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在課堂上有兩方麵表現:(1)教學過程是學生生命個體活動的過程,每一句話語、每一個動作都應該是學生真實感受的體現;(2)教學過程是學生生命個體成長的過程,每一個環節、每一分鍾都應該努力促進學生健康向上。因此,我們說,是否能體現學生真實感悟,促進學生認識深化、情感發展也是優選課堂生成資源的重要標準之一。

(第二節)控製教學的節奏

課堂教學最優化的兩條重要性標準是時間的消耗和教學效果。從時間上看,教師必須在短短的一節課裏完成各教學環節,完成教學任務。從人的生理條件看,大腦的興奮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會出現一個疲勞的“低穀”。如果教學節奏過快,單位時間裏的信息量過大,學生無法展開思維,跟不上教師的所講內容;若節奏過慢,過於單調,難以穩定學生的注意,使學生思維鬆馳,甚至會使學生出現不耐煩的情緒,無法集中精神或“昏昏欲睡”,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因此,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巧妙運用教學節奏藝術,促進學生身心健康,使教學向預定目標前進。下麵,我們分別介紹幾種課堂節奏控製技巧。

一、內容的展與收

所謂“展”就是指展開、拓寬,即教師根據教學目的的要求,圍繞教學重點,對教學內容或開宗明義,單刀直入;或層層深入,展開說明;或巧設比喻,故布疑陣,激發想像。所謂“收”,就是指教師對課堂教學及時地小結,由展返收,綱舉目張,把對材料的認識上升為理論的理解。它既是舊知識的暫時終結,又是新知識探索的開始。展與收是辯證統一的,一味地“展”,漫無邊際地胡亂聯係,信口開河,或講得太深,材料羅列太多,隻會攪亂學生的思維;而一味地“收”,就會使學生感知狹窄,腦子僵化。

例如:

白老師教授《再見了,親人》一文時,講到大娘為誌願軍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追問學生:“大娘、小金花等朝鮮人民為誌願軍付出了怎樣高的代價?”“為什麼朝鮮人民為中國人民誌願軍付出如此高的代價?”學生由此認識到誌願軍在朝鮮浴血奮戰,同樣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至此,學生很容易歸納出“中朝兩國人民是用鮮血凝成的”這一中心思想,輕鬆地攻克了本文的難點。教學時,注意詳略得當,難易相間,有重有輕,就可以形成節奏。

二、語言的起與伏

一名成功的演說者,常常千錘百煉自己的語言,不僅準確,而且充滿感情,使得聽眾與他同悲同喜,從而認同他的觀點,牢記他所講的一切。教師的語言也要不時起伏變化,不能像白開水般淡而無味,而要像演說家般富有感染力,語速得當,抑揚頓挫,聲音悅耳,讓學生為你的激情陶醉,深深地陷入你所創設的情境。

一般地講,教學中當講到關鍵點(重難點)時,或需要強調突出某個問題時,可提高聲調,放慢速度;在一般性陳述和過渡性陳述時,可用中低聲調交替講解,加快語速;當發現學生出現疲態時,應及時更變語音、語調、語速,使其重新興奮起來;當課堂組織教學出現問題時,也應作出相應的變更。

此外,在教學中伺機的語言停頓,也是語言節奏的一個重要方麵。在教的過程中每每會出現“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現象。我們講語言表現力的變化,它的一個重要方麵是語言的莊嚴詼諧變化,即將莊重嚴肅的語言與詼諧幽默、妙趣橫生的語言有機地交替起來。一味板著麵孔說教或一味打諢逗樂都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學生認知特點和注意力特點是教師語言節奏變化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