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教師課堂教學的控製技能(2)(1 / 3)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隻是長篇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一個小故事、一段小插曲。所以大家不得不麵對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課文結束卻不等於故事講完了,當周瑜仰天長歎時,許多同學更加迫切地想要了解,接下去會發生什麼事?為此,可以請學生課後閱讀《三國演義》,詳細了解“三氣周瑜”的故事,同學間開個故事會,比比誰知道得多,了解得透徹,比比誰說得最好。許多對古典文學感興趣的同學,也正好借此東風,以此為動力,鞭策自己認真閱讀《三國演義》。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做到真正地主動學習,而且能使學生主動探求未知世界,化課堂上的有限為課後的無窮。

因此,把握好課堂教學節奏是教學中的一種藝術手段。它是在教師長期積累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美的節奏有賴於教師對學生的培養與對教學材料的積極處理。同時,作為一種手段,一種純技術因素必須服從於教學內容,不能片麵地追求教學節奏感。隻有合理、科學地分析處理教學內容,合乎學生心理和生理規律的教學節奏,才會有持久的、自然的美感,才會真正提高教學效果,為中國的教育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第三節)調整課堂的結構

整體的課堂教學結構是係統的空間結構和過程的時間結構的統一。它不是線型的,而是立體型的;不是單一的“環節”或“過程”,而是內涵極其豐富、涉及到許多教育教學因素的複雜結構。任何課堂結構都可以把教育思想、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教師、學生、設備、環境統統組裝起來,形成一個綜合體。課堂結構的優化必須以先進的教育思想、科學的教學原則、正確的教學方法為前提。下麵,我們從板塊式思路設計和主題式內容結構這兩個方麵分別介紹。

一、板塊式思路設計

板塊式思路是指對課文從不同的角度有序地提出幾個教學主題或安排幾個教學內容。於是,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有機地形成了幾個有關知識、能力的訓練板塊,同時也形成了幾個有關時間的、步驟的“板塊”,即教學的內容、教學的過程都是呈板塊狀分布排列。新課程呼喚生成的課堂,倡導板塊設計。

在預案設計時,教師根據自己對學生的知識水平、思維特征等的預先深入的了解,僅擬訂一個大致的框架、輪廓或者是學生的最佳路徑,以供學生選擇,並在運用中隨時調整。靈活開放的板塊式教學設計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是機械地執行教學預案,而是注重學生的發展,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能動性、創造性和差異性,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在課堂特定的教學環境中,根據師生、生生互動的情況,順著學生的思路,因勢利導地組織適合學生參與的、自主創新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產生自己的學習經驗,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例如:

宋老師在《赤壁之戰》的教學設計中,按照板塊式設計思路,給整節課大致設計了三個問題板塊:(1)孫權在赤壁之戰的慶功宴上會給誰記一等功?(2)他的功勞簿裏應該寫下哪些內容?(3)戰爭結束後,周瑜和曹操會對戰爭作怎樣的總結?學生似是為剖開謎底,似是為心中的英雄歌功頌德,似是為自己的成功尋找理由……他們滿懷探求之心,紛紛埋頭讀課文,開始了主動而積極的閱讀實踐活動,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真實而獨特的思維火花不時迸射。這堂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三個問題涉及了整篇文章,有效地統領起學生對整篇文章的感悟。

在教學的每個板塊中,沒有紛繁的頭緒,沒有生硬的環節,給師生活動留有很大空間。可見,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切忌作繭自縛,隻有徹底摒棄以線性、嚴密、機械的方式構築起來的教學流程,教師的頭腦才能卸下重重負累,從而運轉自如;學生的個性才能擺脫層層束縛,得以恣意張揚。

二、主題式內容結構

這個“主題”可能是教學重點或難點,可能是學生最關注的問題或疑點,也可能是教材的亮點或盲點,但這個“主題”要能帶起這一課時的任務,“牽一發而動全身”,使課文的知識理解、情感體驗都能圍繞它來進行。惟有如此,才能避免課堂教學的麵麵俱到、蜻蜒點水,才能給我們的課堂留出更多的彈性區間和生成空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例如:

三年級課文《東方之珠》,就可以把“為什麼把香港稱為東方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呢?”作為整課的主題,再輻射課文的四個並列段,學生帶著深究的興致,有所側重地學完各部分之後,又回歸到課文的焦點,提升熱愛香港、建設祖國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