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教師課堂教學的控製技能(2)(2 / 3)

又如《挑山工》一課,學生最關心的問題是:“遊人走得輕輕鬆鬆,而挑山工身挑重擔,走的路程要比遊人多一倍,但挑山工卻常常領先到達,這是為什麼?”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帶著這個問題通讀全文,研讀第二大段,然後重點感悟。

(第四節)課堂信息的重組

課堂是隨時有互動、隨時有生成的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求課堂中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收集有效的生成資源,重組課堂信息,生成新的教學流程。下麵,介紹六種重組方法。

一、抽絲剝繭

課堂上學生的問題與思考往往停留在表麵層次上,很難一下子就達到中心地帶。教師就要抓住課堂中有價值的生成信息,比如一個問題,一個想法,一個答案,層層追問,抽絲剝繭,深入探討,直至達到教學目標。

例如:

蘇老師講授《可能性》一文時,設計了一個模擬摸獎活動,在一個箱子中摸出黃球,就表示“中獎”。第一輪的學生人人“中獎”,興高采烈;第二輪的學生“中獎”寥寥無幾,大部分同學不服氣,還想再摸一摸。蘇老師順應了學生的要求,讓他們再摸了一次,結果還是少數的同學“中獎”,學生開始質疑,“為什麼第一輪人人摸到黃球?第二輪隻有少數人摸到黃球呢?”當他們得知第一輪摸的盒中的5個球全部是黃球,而第二輪摸的盒子中卻是1個黃球、4個白球的時候,覺得這個摸獎不公平,紛紛用上“肯定”、“不一定”等詞語議論起來。人人都想再繼續進行遊戲。

當蘇老師把盒中的球改為“2黃3白”時,讓學生又一次開始了模擬摸獎,這一次,“中獎”的多了,但還是有兩三個學生沒有“中獎”。再模,還是有一人沒有“中獎”,這個學生認為,給他再摸一次,他一定“中獎”,可結果還是沒有“中獎”,最後連他自己也說“不一定”,一直摸了三四次,最後才“中”了“獎”,高興地回到座位上。

然後蘇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通過模擬摸獎,你“摸出”什麼道理來?”“在生活中,有沒有可能性大小的事情?”學生通過一層層的摸獎、思考,心中的迷霧才一步步地解開,最後才逐漸明白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有大小之分,真理也隨之揭曉。

二、曲徑通幽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盡管教師課前會預測學生的信息走向,並預備幾種不同的教學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聽到一些富有建設性的想法。針對這種情況,有經驗的教師總會抓住這些稍縱即逝的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調整、重組課堂生成信息,讓教學過程沿著另外一條軌道運行。

例如:

劉老師在教課文《第一朵杏花》的第二課時。

一切都按照課前預先設定的軌道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師生雙方一起品讀欣賞“春風吹綠了柳梢,吹綠了小草,吹皺了河水,吹鼓了杏樹的花苞”一段,很多同學都對“綠、皺、鼓”三個詞大讚賞,一位學生卻突然對教材發難:“第二個‘綠’不僅與前文重複,且明顯是從‘春風又綠江南岸’中‘借’來的,不如用‘醒’字好。”話音剛落,教室裏已吵成一片。雖然秩序大亂,但教師卻敏感地意識到這“不同的聲音”中蘊涵著極其寶貴的教學資源。

於是教師果斷地改變教學進程,變品讀欣賞為探究辯論。幾分鍾後,全班同學逐漸形成統一意見:用“醒”的確比用“綠”好,但句序要變,應改為“春風吹皺了河水,吹醒了小草,吹綠了柳梢,吹鼓了杏村的花苞”。因為春天來,河水解凍,小草萌生,楊柳吐綠,杏樹綻花,用“皺、醒、綠、鼓”可以展現時間的推移、變化……

由於順應了學情,改變了教學方案,學生思維活了,語言活了,他們不僅用更為有效的方式深入淺出地感悟了語言的精妙,而且在相互碰撞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和批判創造的熱情,師生雙方在課堂即興“寫就”了一個精彩、靈動、藝術的教案。

三、欲揚先抑

課堂中生成的信息無奇不有,這就需要教師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所謂“欲揚先抑”是教師想表達某種觀點,沒有直接指明,而是通過轉換方式,避其鋒芒而就虛,實際上卻無時無刻不針對現實問題,讓對方隻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從而讓學生在情與理中受到教育,心悅誠服地接受對方的觀點。

例如:

趙老師剛接手一個後進班,他第一次與學生見麵,就碰到了這樣一件事情。那天他笑容可掬地走進教室,卻發現學生情緒異常:有的幸災樂禍,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心神不安。順著學生的目光看去,隻見黑板上畫著自己的肖像,旁邊寫著“趙×遺像”;講桌上直立的黑板擦背麵,“趙×之墓”赫然在目;黑板擦前還豎立著一支粉筆,活脫脫一根徐徐燃燒的“高香”。趙老師不由得火冒三丈,同學們一個個噤若寒蟬,隻有一個學生一臉壞笑等著看熱鬧的樣子,一場暴風雨似乎已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