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教師課堂教學的控製技能(2)(3 / 3)

但趙老師終於咬住了牙。過了好一會兒,這才沉痛地說:“同學們,讓我們全體起立,為趙×同誌的不幸去世默衰3分鍾。”之後,趙老師故作驚訝地問:“趙×,趙×何許人也?”同學們麵麵相覷。“趙×是我啊。我在九泉之下得知咱們班有人思念著我,自發地悼念我,深受感動,可我還沒上課就離開人世又心有不甘,因而起死回生來到教室。有不認識我的,請看黑板,已有消息靈通人士將我畫在這裏。”他微笑著欣賞一會兒,由衷地讚歎:“畫得確實很像我,看來這位同學很有繪畫特長。”隻見這位同學雙眼發光,一臉驚訝。趙老師心中有數,走到他身旁說:“隻可惜畫錯了地方,還多寫了一個字。這位同學,你說多寫了哪個字?”這位學生滿臉通紅:“多……多寫了‘遺’字”。“為什麼?”“因為……您還沒有死,不能說是遺像。”“好!那麼這‘墓碑’、‘高香’對嗎?”“不對。”“很好!”課後你來告訴我為什麼不對,好嗎?這位學生最後痛哭流涕地承認了錯誤。

馬卡連柯有一句名言:得不到別人尊重的人,往往有更強烈的自尊心。這位教師眼裏的後進生之所以會這樣做,是因為他有強烈的自尊心,而他的自尊心卻得不到老師的重視,因此用這樣的方式,企圖引起教師的注意。如果我們不注意教學方法、教學策略,可能從我們眼皮底下溜走的是一個“愛迪生”或者是一個“達·芬奇”。

四、輕描淡寫

課堂上的一些不經意的生成信息,教師不必去刻意挖掘或排除,有時輕描淡寫之舉,能收到恰如其分的效果。

例如:

有堂課正在進行,突然發出一聲意外的音響(有位學生的鉛筆盒掉在了地上),幾個學生竊竊發笑,還有的學生在直視著餘老師似乎在說:“看你怎麼?”顯然,噪聲已幹擾了課堂。餘老師不動聲色,用眼神瞄了一下那位掉了鉛筆盒的同學,走過去幫他輕輕地拾了起來,然後對大家說:“剛才有位同學不小心發出一點“振動人心”的聲音,不過大家的腦子是清醒多了,是這樣嗎?好,接下來,我們的學習會更上一層樓。請把手放好……”於是在餘老師的輕描淡寫中,一段小插曲結束了。

假若餘老師把那位發出聲音的學生叫起來批評一通,不但會影響其他的學生,而且也會打擊這位同學的積極性,使他在眾人麵前下不了台,課堂的融洽氣氛也就被破壞了。餘老師應有意指導學生識別噪聲,並訓練學生抗幹擾、排除幹擾的能力。

五、視而不見

對無關的生成信息,我們還可采用“視而不見”式,讓它在教學過程中慢慢淡化、消失。比如,有的學生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看見窗戶邊上有人走過,眼睛就會不由自主地跟過去;地上有什麼東西,也能讓他轉移視線。教師很難讓每個學生的目光都盯著老師和黑板。如果經常提醒學生,有時反而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因此教師可不動聲色,繼續教學,多鼓勵、表揚思維突出的學生,強化正麵刺激,培養學生的內驅力,從而培養學生的自控、自製能力。

當然,學生在課堂上的生成信息類型還有很多很多,教師重組信息的策略也不止上麵所提到的幾種。總之,要因勢利導,因人而異,對課堂上的生成信息,教師要有相當的敏銳度,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從傳統的教學中走出來,多關注課堂,多關注學生,不要放過一絲一毫的教學機會,讓我們的課堂能煥發生命的色彩。

另外,教師在課堂信息的重組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了解學生、關注學生。隻有清楚地了解學生實際,才能設置適宜的課堂教學目標。

第二,抓住課堂生成信息的最佳利用時機。課堂中的生成信息是稍縱即逝的,如果教師不能及時抓住,加以開發、利用和重組,也許就失去了一個很好的教學時機,課堂也會因此遜色不少。

第三,靈活運用教學策略。“學無止境,教無定法”,重組課堂生成信息的策略也不一而同。要根據課堂具體實際,靈活地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常用常新,切忌呆板單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