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材料有定式又沒有定式(5)(2 / 3)

我們被滋潤著,營養著。古代的大師級人物,我比較喜歡老子、孔子、莊子、柳宗元、歐陽修、蘇東坡。總感到他們的語言中有一種神力,有一種詩哲獨有的美,自然天成,高不可攀,深不見底,攝人心魄,淨化心靈。港台大師級人物,我比較喜歡南懷瑾和李敖的文章和文字。張五常的經濟學隨筆也很有味道。本市的老一輩的文字,有幾位我非常佩服,不僅願意感受其簡潔明了的美,而且樂於享受那種軟綿入口的醇。

我喜歡隨心所欲地看點書,不知不覺中汲取一點,感受一點,感覺一點,品味一點。雖然至今“營養”不良,但總是被滋潤著,營養著。我經常在心裏問自己,是為了其中的深?其中的美?其中的醇?其中的爽快?其中的深沉?其中的廣闊?其中的大方?其中的甜綿?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就是為了感受,為了享受。而這種感受和享受,是說不明,道不盡的,甚至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

葉聖陶的《文章例話》一書,收入了豐子愷的《現代建築的形式美》。文章的開頭說,現代建築的形式美,放而言之,有四個條件:第一,建築形態須視實用目的而定;第二,建築形態須合於工學的構造;第三,建築形態應巧妙地應用材料的特點;第四,建築形態須表現出現代感覺。毫無疑問,這四條,條條都是講建築,但文章未必不是一種建築,語言未必不是一種建築。要把語言建築好,也主要是這四個條件。既要講實用,又要合“工學”,還要巧妙運用材料,尤其需要有現代感覺。我還沒有看到一位語言學家,用如此簡練的語言,如此凝練地講出語言的要件。因此,感到很受啟發。

當然,就總體而言,我還是認為,語言這個東西,固然有天賦的一麵,重要的還在於多讀多寫,尤其是在與經典的交往中提高和升華。這是一個苦的過程,也是一個樂的過程。賈平凹先生有個感受,很合我常有的感覺。就是創造的過程是痛苦的,但是,在每一章節、每一段落、每一句話的寫作中,越是接近那種忘我的狀態,越是愉快的。我還常常感到,在語言的建築中,用好一個詞、一個字,找準了那個唯一,非它莫屬的時候,不僅有快樂、有快感,而且激動不已。

7.簡要

最後專門說說簡要。簡要最難。簡要是構思的要件,結構的要件,也是語言的要件。我不知道“簡要”二字本意是什麼?查了一下字典,是“簡單扼要”,“簡明扼要”,其中這個“明”字也很好。簡以明為要。“簡”還通“柬”,表示選擇的意思。隻有簡化了,重要的才突出來,才更易於明白,其中難在選擇,難在取舍。

前幾天省裏來我市觀摩指導工作,農業上要在長子方興園區進行農產品展示,需要做展板介紹龍頭企業。內容要求簡潔而富有特色,盡量用一兩句話概括企業的特點,還要避免雷同。幾位朋友準備了一天,交來的東西千篇一律不說,並且冗長繁瑣。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再三強調還是這樣呢?就是因為沒有把最重要的選擇出來。結果隻好大家加班熬夜。當天夜裏弄出來的幾條,感到夠簡要了,好像不能再減了,也夠有個性了,好像隻能是這樣了。但是,第二天掛出,感覺還是長,還是不簡要。如果一條隻有一句話,最多兩句話就更好了。觀摩,有時間限定,要趕點,總是來去匆匆,那麼短的時間內,要求人家看上一眼能記住,絕對必須簡要而個性鮮明。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引發了我對思想方法的思考。第二天淩晨有感而發,給加班的同誌發了一條短信。全信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