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我國糧油財政補貼問題研究(二)(1 / 3)

四、對影響糧油財政補貼環境因素的剖析

糧油財政補貼超高速上升是糧油產供銷過程中諸多矛盾的具體表現,就其上升的環境因素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

(一)糧油收購資金短缺、阻礙了購銷渠道的順暢

1989年10月份,中國人民銀行撥付了二百億元的農副產品收購資金。這個數額就總體講,可以滿足全國農副產品收購的需要。傴據了解,各地特別是南方地區,普遍存在糧油收購資金嚴重不足問題。

據商業部財會司負責人介紹:撥付二百億元農副產品收購資金,按帳麵計算,資金是平衡的。但各地在收購農副產品中又出現資金嚴重緊缺,這主要有以下幾方麵原因:一是1989年不少地區糧棉油豐收,幾個大米主產區收購數量增加,同時國家近幾年又連續紮次調髙糧油收購價格,而這部分增值增量的收購資金卻沒有相應增加;二是結算資金占壓過大。糧食企業在工商、農業行開戶,造成彙路不通,結算環節增多,結算渠道不暢,直接影響了收購資金歸位。截止1989年9月,糧食流通環節企業間相互拖欠款已達一百五十三億元,約占同期銀行貸款餘額的百分之二十;三是財政欠撥糧食部門應補未補的政策性虧損補貼長期得不到撥款。截止到九月末,全國糧食企業應補的政策性虧損款已達八十多億元,擠占了大量銀行信貸資金。

(二)糧食議價企業相互欠款嚴重

目前,糧食部門議價糧食經營企業之間拖欠貨款現象十分嚴重。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省間議價糧食欠款總額達20億元。在省間調劑的議價糧食中,約有三四十億斤未能及時承付貨款。議價糧款拖欠期一般都在3個以月上,其中拖欠半年以上的約占三分之一,個別的拖欠達2年之久。

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一是有些銷區將省外購進的議價糧,大量轉補平價銷售。應由地方財政負擔的平議差價款,一直掛帳,企業包袱沉重。這種情況在大中城市尤為突出,僅京、津、滬3大市拖欠外省議價款就達7億元;二是糧食部門自有資金很少。過去購糧主要靠銀行貸款,近兩年銀根抽緊,貸款困難。產區向銷區發糧之後,收糧方無款可付;三是“三角債”務日益突出。許多議價企業陷入連環債,你欠他,他欠我,一環扣一環,資金流動受阻;四是一些缺糧省區在糧食緊張、糧價較高的情況下,與產區簽訂購糧合同時預付了部分資金,後因種種原因,停發糧後,未能及時收回貨款。

糧食部門相互間拖欠貨款,嚴重影響了議價糧的經營,使本來就短缺的資金更加緊張。一些企業因此陷入停滯、半停滯狀態,議價公司的經理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討還債務上。更為嚴重的是,議價糧經菪不暢,嚴重影響了糧食企業對經營平價糧虧損的內部消化能力,不利於以議補平,以盈補虧,從而加重財政補貼負擔。

(三)城鎮居民糧票沉澱與再流通問題

我國非農業居民每人月均糧食定量15公斤,但目前人均消費量僅有11.2公斤,據統計,全國城鎮居民的糧食支出占伩品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已由1981年的23.4%下降到12.6%。按全國2.6億非農業人口計算,一年就剩餘糧票18.5億公斤。僅此政府一年就要多支出47,億元糧價補貼,比安徽省1988年全年的財政支出還多。值得注意的還有,長期沉澱於居民手中的糧票充當了“交換媒介”,作為“第二貨幣”滲入流通領域。

促成糧票交易的因素是多方麵的,主要是無戶口城鎮居民日益龐大;糧食牌價、議價、市價的過度懸殊;行政管理手段的軟化等。多年來牌價糧食在供應數量和價格水平上一直穩定不變,但糧食議價、市價卻一漲再漲,牌議、牌市差率愈拉愈大,麵粉、大米的牌價市差價每公斤均在1元以上。票證市場管理不力,糧食部門把關不嚴,也使糧票黑市交易猖钁。一些糧店職工與糧販子內外勾結,套購糧食的現象屢見不鮮。

剩餘糧票進入流通領域非法倒買倒賣,使國家財政蒙受巨大損失,非法商販卻從中牟利。因此,為剩餘糧票找出路勢在必行。

(四)糧食生產的波動是推進補貼上漲的主要原因1985年,全國糧食大幅度減產。市場議價開始全麵超過合同定購價,差距越拉越大。

1986年,糧食主管部門才開始真正“堅決”執行合同定購,強調定購“既是合同,又是國家任務”,並借助行政壓力要農民擺正“三者關係”,這理所當然地遭到許多農民的反對。

1987年初,國家決定實行“三掛鉤”政策,即根據糧食(或棉花)合同定購任務的多少,來分配平價的化肥、柴油(後來有些省、區擴大到地膜、農藥等生產資料)和預購定金,以此穩定糧食生產,保護農民利益。

“三掛鉤”提出之初,由於市場糧價比過去有所上漲,相當多的糧農重新注重糧食生產,增加對糧田的投入。

然而這種促進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實施過程中不斷暴露出問題,而且越來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