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有關概念的說明和解釋(1 / 3)

一、我國財政補貼有關概念的說明

財政補貼

財政補貼是國家財政根據政治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在一定時期內對那些由於受現行價格體係和市場供求因素製約而在生產經營和消費過程中的各個利益主體(包括企事業、部門及個人)在經濟利益上發生的政策性和經營性虧損,以及那些關係國民經濟穩定發展的重點生產部門給予的補貼。它是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的一種經濟手段。

價格補貼

是財政補貼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國家商品計劃價格低於成本價格的一種價值補償。按照價值規律的要求,補貼商品價格加上財政補貼大體接近於商品價值。就價格補貼形式看,種類很多,主要形式有差價補貼、超購加價補貼等。

政策性補貼

它是指國家根據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合理調整財力在部門、地區、個人之間轉移,減輕消費者負擔,平衡生產和安定市場,通過國家統一計劃,使一些關係國民經濟穩定發展的重點生產部門的商品價格低於其價值,或使國營商業購銷價格處於倒拃狀態對其差價由國家財政給予補貼。

經營性虧損補貼

它是相對於政策性虧損的一種補貼形式。指國營商業企業因國家政策需要,不得不在虧損狀態下進行生產和經營。對除去價格因素以外的生產經營性虧損,由國家財政給予補貼。經營性虧損補貼的具體內容主要是商業企業購銷過程中的間接費用,包括工資、福利費、修理費、保險費、折舊費等。

購銷倒掛補貼

是政策性補貼中最主要的補貼形式。主要是指國家財政對國營商業(主要是經營副食品的商業企業)因高價收購一低價銷售出現價格虧損給予補貼,這項補貼目前以糧食所占金額最髙,此外,豬肉、禽蛋、蔬菜等,每年也都存在較大數量的購銷倒掛補貼。此項補貼也被稱為差價補貼。

農業生產補貼

是國家為刺激農業生產,提髙農業技術水平,鼓勵農民完成農產品合同定購任務而發放的補貼。它在補貼形式上分為直接補貼和間接補貼兩種。直接補貼主要是對農業生產過裎的補貼,間接補貼是指對農業部門的非生產補貼,如對菜農的平價糧、平價煤補貼等。

以稅代補

是財政補貼的特殊形態,即國家對虧損企業的補貼不是采取直接的資金補貼形式,而是減少企業應上繳的各種稅收,以減免稅金代替補貼款。

以補抵收

指以財政補貼抵減當年的財政收入。目前,我國大多數補貼均采取這種方式。即財政收入資金來源不是出自財政支出,而是抵減財政收入。現在,我國所公布的決算後財政收入均是抵減補貼後的收入。

補貼商品種類

我國目前享受財政補貼的商品約有50餘種,其中,主要是農副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人民日常生活必需品,具體補貼品種有:糧食、油料、豬肉、菜牛、菜羊、鮮蛋、家禽、水產品、蔬菜、牛奶、豬皮、牛皮、蠶繭、毛竹、邊銷茶、南方木材、保護價補貼、化肥、農藥、農用柴油、農用機械、農膜、小農具、農業用電、硫磺、煤、小蘇達、肥皂、洗衣扮、火柴、煙囪、燈泡、學生本冊、紅領巾、紙張、進口糧、進口棉、進口砂糖、進口農資、居民副食品價格補貼、公共交通、房租、液化氣、煤氣、天然氣、熱力、自來水、爐子、衛生紙、手表、汗衫背心等。

明補

是對基本消費品財政補貼投放的形式之一,指財政補貼以貨幣形式直接發放給消費者個人,使補貼對消費者的補償顯而易見如對城市居民副食品價格補貼等。

暗補

主要指對與人民基本生活的消費品以非貨幣形式發放的財政補貼。其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對經營基本消費品商業企業所發生的政策性虧損和經營性虧損予以補貼;另一種是國家以低價格形式為人民群眾提供服務,如房租等。暗補同明補的區別在於它不直接發給消費者,而是一種間接的消費補償。

包總虧

主要是指對享受財政補貼的企業,實行補貼總額年初一次性定死,超虧不補,減兮歸己。它主要用於經營性虧損補貼,目的是促使虧損企業加強管理、合理使用補貼,盡可能地減少9損,包總虧是當前享受財政補貼企業的承包形式之一。

包單虧

是定額財政補貼的形式之一。它同包總虧的區別在於包單虧是指對單位商品虧損額的定額補貼,主要用於企業政策性虧損補貼,一般情況下,包總虧都是一定幾年不變,而包單虧則是根據不同年份的具體情況(如生產量、物價上漲指數等)一年一定或一季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