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爺作為一種職業群體,不但有自己的職業特征,也有自己的性格特征。這種性格特征在清代和民國時被人稱為“師爺氣”、“師爺派”、“師爺脾氣”等。用今天的眼光看,個爺的這種群體性格特征可以謂之“師爺性格”。
師爺性格有很多側麵,有這樣幾類性格是在爺群體中經常見到的:1.倔強、有骨氣;2.傲岸、自矜、易怒;3.苛刻、睚眥必報;4.精細、謹慎、機警、刁鑽;5.圓滑、庸碌、有媚骨。這些性格具體到某一個師爺身上,並不一定每種都有,但一位師爺卻往往同時具有其中若幹種性格特征,比如,既有骨氣,又傲慢、易怒,既苛刻、執拗,又精細、謹慎。師爺性格的形成,既與職業特點有關,又與地方文化傳統有關,有的性格還與師爺的流品有關。
倔強、有骨氣,是許多師爺具有的性格,特別是一些能力強的師爺,更是“崖岸尤峻”。名幕許葭村、龔未齋就都是具有這沖性格的師爺。許葭村對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品格非常推崇,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說:“五鬥折腰之吏,古人恥而不為”,又說自己是“守拙陘陘”,“不願以錚錚者作繞指柔”。他還非常讚賞冬梅的傲骨,在信中曾征引古人詠悔的詩句:“分明一樣淩寒骨,人比梅花韻更多。”龔未齋說自己為人處世的原則是:“遇事則寧方無圓,寧拙無巧,寧為眾惡而不隨私好”,並說自己“秉性迂疏,不諳世故,頹唐傲慢”。他曾對孟子的名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表示過不恭,駁斥說:“如必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則夏商周之繼起為君者,無所謂憂患;而世之少為公子老為封君者,亦何曾受安樂之累耶?”(同上)究竟是龔未齋有理,還是孟子有理,無須置評,我們從中看到的是龔未齋的傲骨和直率。
師爺的倔強、有骨氣的性格,在他們與幕主的關係上表現得尤為明顯。他們不趨奉、不屈從幕主,而是敢於頂撞幕主,敢於和幕主據理抗辯,他們不怕被幕主辭退,不怕失掉“五鬥米”。明代師爺徐渭在官居高位的幕主胡宗憲麵前就很有骨氣,敢於頂撞胡宗憲。據《玉麈新譚》記載,徐渭為胡總製(胡宗憲)幕客,甚被親遇,胡嚐戲語曰:‘卿文士耳,無我哪得顯。’徐應聲曰:‘公縱英雄,非我必不傳。’徐渭心無顧忌,口無遮欄,其骨之氣,溢於言表。師爺對於自己是否受到幕主足夠的尊重和禮遇極為重視,往往“禮貌偶疏,即拂衣而去”。師爺張廷驤在《入幕須知·贅言十則》中說:“若(幕主)平時重任司閽(看門的,長隨之一種)及偏聽官親,視幕中之友不過辦案書吏,則賢者當見幾而作,勿貽戀棧之譏也。”這就是說,如果師爺得不到幕主的尊重,那麼就決不戀位,而應馬上辭館。龔未齋就曾因一個姓李的幕主對自己尊重不夠而辭館。他對友人提到此事時說:“清苑李明府拿我當食客馮看待,我隻好勉強幹了4個月就彈鋏歸來了!士可貧而不可慢,想你不會笑我迂闊吧!”這位幕主是河北清苑縣縣令;明府是縣令的尊稱。“士可貧而不可慢”,這句話很能反映出龔未齋的倔強、有骨氣的性格。此外,像倪蛻、朱秋芳早晨起來把鋪蓋卷好,隨時準備一言不合便拔腿就走,以及魯迅所說的“我們紹興師爺箱子裏總放著回家的盤纏”,都反映出這些師爺具有倔強、有骨氣的性格。
師爺的這種性格的形成,除去許多師爺個人原來就具有此類性格基礎以外,又與幕業規矩有很大關係。由於師爺與幕主的關係是賓主關係、雇傭關係、平等關係,所以對於師爺來說沒有精神束縛,合則留,不合則去,這就容易造就和助長師爺的倔強和骨氣凜然的性格。在具有這種性格的師爺當中,紹興籍師爺占很大比重(徐渭、許葭村、龔未齋都是紹興籍),這一現象,又與紹興的地方文化傳統有很大關係。紹興自古以來就有重氣節的文化傳統,出過許多重氣節、倡導氣節的文人、哲人、俠士,如民族誌士王思任、理學家王陽明、鑒湖女俠秋瑾等等;民間也普遍有一種崇尚氣節的風氣,例如在王陽明的故鄉、紹興府諸縣之一的餘姚縣,不僅士紳官宦都以名節相尚,而且越是貧寒的人越是傲亢骨鯁,具有一種特立獨行的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