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班主任概述(1)(2 / 3)

2006年8月31日,教育部辦公廳下發通知,決定啟動實施全國中小學班主任培訓計劃。第一次係統地闡述了全國中小學班主任培訓的目標、原則和內容,提出“實施本計劃旨在將中小學班主任培訓納入教師全員培訓計劃,建立中小學班主任培訓製度,全麵提高班主任履行工作職責的能力”。還指出:“從2006年12月起,建立中小學班主任崗位培訓製度。今後凡擔任中小學班主任的教師,在上崗前或上崗後半年時間內均需接受不少於30學時的專題培訓。”該計劃的實施,必將極大地提高中小學班主任的專業化水平。

二、班主任的地位與角色

在新的形勢下,中小學班主任的角色定位更加豐富。在2006年8月31日教育部下達的《全國中小學班主任培訓計劃》中,指出:“中小學班主任是中小學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班集體建設的指導者、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引領者,是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幹,是溝通家長和社區的橋梁,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力量。”明確班主任的角色和地位,對於班主任認識自身的工作性質,從而科學地履行自己的職責是很有必要的。

(一)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應重新審視千百年來教師居高臨下的“優越感”,構建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這樣說,絕不意味著班主任的重要性有什麼降低。恰恰相反,班主任由原來的居高臨下轉變為“平等中的首席”,更能得到學生的認同和尊重。當然,這樣做事實上也極大地提高了對班主任的素質要求,因為,在居高臨下的師生關係中,“高”者容易當,而在平等、民主的氛圍中,這個“首席”就更難當了。

(二)由督學督考轉向學生生活的調節者

學校是人的社會化的最重要單位之一,而學校裏,班級又是最重要的活動場所,學生一天中大部分時間是在班級裏度過的。如果班主任所營造的這個空間呆板、單調、沉悶、緊張、乏味,那麼,對學生來講,一天一天真是度日如年。“考”、“分”固然重要,但教育不能窄化為分數,而且越是在分數壓力較重的情況下,班主任越是要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努力調節他們的學校生活,使學生的身心得到放鬆,讓他們體會到童年的樂趣。

【相關鏈接】

給學生留出自由活動的時間

蘇霍姆林斯基結合自己30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的切身教育經驗,提出了一個精辟的灼見,認為:“擁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是個性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孩子的素質和天資隻有當他每天都有時間從事自行選擇的喜愛的勞動時,才能得到發揮。因此,我認為給學生提供空餘時間就是創造寶貴財富。”為此,不能把兒童完全束縛在課桌椅上,隻讓他學習知識。真正的教育在於使每個兒童都有一種豐富而充實的精神生活,使他們得到智力、健康、思維、興趣、勞動能力的全麵和諧的發展。這樣就必須徹底改變傳統的兒童生活與學習製度,將兒童從單一而繁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給他們自由主動活動的時間。

(三)由教官轉變為學生心理輔導員

學生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苦惱、煩悶、困惑、問題,其中,絕大多數並非思想和政治問題。幾十年來,我們往往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混為一談,籠而統之地看作思想政治教育。嚴格說來,這是不科學的。學生中的問題更多的是心理上的障礙,是成長中的問題,在今天這樣一個價值觀多元、競爭激烈的時代,學生的心理問題會顯得更加突出。對此,班主任必須及時地加以疏導、診治,否則,就會影響學生的學業及身心健康。西方社會學者勒弗在《學校保健服務》一書中這樣說道:“沒有一位將軍願意送一群不能作戰的體弱殘兵上戰場,學校中的學生也會麵臨到許多身心方麵的困擾,即使是一些輕微的心理障礙或視聽障礙,也可能給一個人的發展帶來嚴重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