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班主任概述(1)(3 / 3)

(四)由篩選者轉變為學生成功的激勵者

篩選者的角色很容易當,拿把尺子一量,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決定誰上誰下,它的重要危害是某些學生在發展遠未定型的少年兒童時代就被過早地宣判為“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今天看來,班主任對學生尤其是因為種種原因而暫時處於落後狀態的學生要多加激勵。“邊際效應”理論認為,你把1元錢給百萬富翁,他的滿足感是0;相反,你把1元錢給乞丐,他的滿足感可能是100%。當然,這個理論用在這裏也許不恭,但它至少說明,優生已經享受了足夠多的關愛,家長護著,班主任誇著,老師寵著,他們如同生長在“蜜罐子”裏一般,而後進生才是更需要關愛的一個群體。

總之,班主任是組織、教育、引導學生並與學生一起共同管理好班級的“組織者”、“指導者”、“引領者”,這較以前的班主任的含義與角色定位——班級管理者有很大的區別。

【相關鏈接】

新時期班主任的角色轉換

要適應新時期班級教育與管理人性化的需要,班主任的傳統角色要在許多方麵加以轉換。具體體現在七個方麵:

一、由單一型向多元型轉換

傳統學校教育與管理觀念和實踐中,班主任隻是學科教學的一種自然延伸,隻是在課堂教學之餘充當著威嚴的班級學生管理者。新時期班主任要用“引導者”、“學生的朋友”、“學生成長的關護者”等多重身份,去改變、修正呆板的“維持會長”角色,樹立起多元型的、生動鮮活的“生活導師”形象,充分發揮和尊重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性,促進學生的主動健康發展。

二、由權威型向對話型轉換

傳統教育意義上的班主任在班級教育與管理中擁有絕對權威,學生必須絕對服從。現代社會發展需要個性豐滿、自主性強的人,要求建立一種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強調對話、交往、主動參與已經成為當今學校教育實踐的基本精神趨向。這就要求班主任拋棄傳統的絕對權威形象,代之以“傾聽者”、“對話者”角色,提高學生在班級生活中的自主性和參與程度,使學生在班級活動中自由表達、自由參與,充分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和價值。

三、由說教型向感染型轉換

傳統教育意義上的班主任往往片麵理解自己工作的特點,認為時間花得越多,教育效果就越好,於是“天天講,時時講”成為許多班主任最基本甚至是唯一的工作方法。現代社會發展中,青少年學生的獨立意識、自主意識日益增強,為此,班主任不能僅僅扮演傳教士、說教者的角色,他首先應該是一個活生生、有理想、有激情的人,用自己富有情趣的個人生活去感染學生,幫助學生構建一個生動活潑、充滿意義的生活空間。

四、由限製型向促進型轉換

傳統教育意義上的班主任習慣於用規章製度去限製學生,用既定的標準去衡量所有學生。這種做法對學生矯正不良習慣、形成良好行為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忽視的恰恰是教育中最重要的每個學生潛在可能性的發現與開發的任務。現代班主任應著眼於發展、挖掘學生的潛能;不能抽象化地理解學生,應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看到差異在一定意義上是教育的財富而不是包袱,努力使每個學生能實現在原有基礎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長和個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發展,使學生群體的發展不是按同質集合的模式去努力,而是以豐富的方式去實現。

五、由被動適應型向主動創造型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