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虛心學習別人的經驗(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
(7)善於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要生搬硬套別人的經驗)
(8)要下苦功夫,保證學習時間,製訂學習計劃(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9)要經常進行課後複習和課前預習(知識的掌握需要重複)等等。
3.科學地利用時間
如果你有3萬元錢,丟掉了300元,你會很心疼;然而,你在無聊中浪費掉了300天,卻可能沒往心裏去。你可曾想過,前者是財富的1%,而後者是生命的1%。如果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那就太遺憾了!按82歲的壽命計算,人的一生隻有3萬天。去掉童年、暮年、生病、吃飯、睡覺的時間,真正用於工作、學習的時間就更少了。人生的路是漫長的,然而關鍵的地方隻有幾步。
(1)時間是什麼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曾出過一個意味深長的謎:“世界上哪樣東西最長又是最短的,最快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又是最廣大的,最不受重視又是最值得惋惜的;沒有它,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東西歸於消滅,使一切偉大的東西生命不絕。”這是什麼?眾說紛紜,捉摸不透。
時間到底是什麼呢?時間對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對於活著的人來說,時間是生命;對於從事經濟工作的人來說,時間是金錢;對於做學問的人來說,時間是資本;對於無聊的人來說,時間是債務;對於我們學生、尤其是中學生來說,時間是財富,是資本,是命運,是千金難買的無價之寶。
(2)應該珍惜時間
曆數古今中外一切有大建樹者,無一不惜時如金。漢樂府《長歌行》有這樣的詩句:“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唐末王貞白《白鹿洞》詩中更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妙喻。法國作家巴爾紮克把時間比作資本。德國詩人歌德把時間看成是自己的財產。魯迅先生對時間的認識更深刻。他說:“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無異於謀財害命。”居裏夫人為了不使來訪者拖延拜訪的時間,會客室裏從來不放坐椅。76歲的愛因斯坦病倒了,有位老朋友問他想要什麼東西,他說,我隻希望還有若幹小時的時間,讓我把一些稿子整理好。
現在有些人很羨慕美國、日本富裕的生活及其轎車、電器,然而,你知道他們是多麼珍惜時間嗎?早在200多年前美國還沒獨立的時候,美國啟蒙運動的開創者、科學家、實業家、獨立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富蘭克林就在他編撰的《致富之路》一書中收入了兩句在美國流傳甚廣、擲地有聲的格言:“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遼寧青年參觀團在日本出席一個會議,出國前團長準備了厚厚一疊發言稿,可是屆時日方官員遞上的程序表卻寫著:“中方發言時間:10點17分20秒至18分20秒。”發言時間僅為一分鍾。這在那些“一杯茶水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的人看來,似乎不可思議,而在日本卻是極為平常的。日本從工人到學者,時間觀念都非常強。他們考核崗位工人稱不稱職的基本標準就是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單位時間的勞動量,時間一般精確到秒。
(3)怎樣科學地利用時間
一要集中精力學習,不要做現在不應該做的事。
對於我們學生來說,主觀上想去做但現在不應該去做的事主要有貪玩、追求時髦和早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