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廣播影視產業政策法規研究(5)(1 / 3)

FCC有6個運行局和10個辦公室,是一個綜合管理廣播影視和電信的行業政策製定和監管機構。其中,大眾媒體局的目標是確保大眾對感興趣的廣播和電視節目獲得無幹擾的服務。大眾媒體局的職能主要有:(1)負責製定、推薦和管理關於電子媒體的政策和許可證項目,包括電視、廣播和在美國領土範圍內的無線電。(2)管製AM、FM和電視台、廣播站以及相關的設施,分配頻率和呼號,確保這些台、站按照它所授予的規則和技術運行。(3)確保獲得許可證的一方遵守關於節目內容的法令、規則和政策。違反者將受到製裁,包括吊銷許可證並罰款。FCC還設有有線電視服務局,執行旨在確保電報公司、衛星公司和其他提供公共視頻服務的實體有效競爭的管製措施。該局負責的領域包括如下幾個方麵:(1)電視廣播信號的強製執行,(2)商業出租,(3)節目規劃,(4)地麵接收設備,(5)開放視頻係統,(6)機頂盒商業可獲利性,(7)在電視節目中字幕的可得性。每年發表報告,分析有線電視業務領域的發展趨勢,包括價格和競爭狀態。

在管製內容方麵,FCC主要是對技術、市場結構和節目內容進行管理。對技術的管理,主要是分配無線電台、電視台的頻率,發放許可證,製定新技術的標準。對市場結構的管理,主要是通過對廣播電視所有權的限製,對全國廣播影視業的結構進行宏觀調控,使該產業保持結構合理性,符合公平競爭的原則。對節目內容的管理,主要是對平衡報道、保護兒童、種族問題、廣告等方麵提出要求。

FCC的權力主要是價格管製權、設施與服務審批權和互聯管製權。

獨立管製機構的管製手段主要有:(1)製定具有普遍適用性的行為規則和管製標準,(2)頒發許可證,(3)發布禁止令,(4)財政資助,(5)判付賠償金,(6)行政製裁,(7)行政強製,(8)調查和公開信息,(9)司法部起訴。

(二)以英國為代表的工商並舉的廣播影視管理模式

1.英國模式

(1)公共電視管理體製的建立和發展

1922年11月14日,馬可尼公司聯合另外五家電器製造商,集資組建英國廣播公司播出節目,是英國麵向公眾廣播的開端。該公司的廣播節目不播送廣告,收聽費用通過收取收音機附加費和執照費解決。幾年後,英國國會鑒於廣播對社會的影響重大,決定采用公共企業的形式經營廣播事業,是指既不為私人占有,又不為政府直接控製。1927年,英王頒布“特許狀”,將民營的英國廣播公司改組為公共機構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BBC),授予它在全國經營無線電廣播的特權。1936年11月2日,設在倫敦亞曆山大宮的BBC電視台正式定時播放節目。

BBC是英國最重要的公共廣播電視媒體,也是唯一獲得公共收入的廣播電視公司。BBC的法律地位由皇家特許證書確立,英國女王根據政府的建議批準皇家特許證書,皇家特許證書每10年更新1次。每次更新時,政府都要和BBC重新簽訂協議。皇家特許證書和協議對BBC的組織結構、運行活動和義務作出規定,承認BBC擁有獨立的辯駁權,並要求BBC製作和播出高質量的節目,為公眾提供信息、教育和娛樂服務。BBC的主要財政來源之一是執照費收入。執照費由政府確定,政府借此可以對BBC的發展方向施加影響。英國國家審計署每年對BBC的支出情況進行嚴格審計。BBC建立了一套內部自我約束機製,BBC理事會一方麵要獨立於政府,另一方麵理事會成員又要由政府任命,同時還要對議會負責,但政府和議會都不能否決理事會做出的決定。BBC建立了一套節目評估體係,其中既包括定性指標也包括定量指標。BBC把這些指標統稱為“關鍵績效指標”(KPI),旨在確保其服務能夠滿足英國受眾的需求。BBC製定了許多節目指導原則,適用於廣播服務、電視服務和在線服務。BBC的活動必須堅持準確、公正、公平的原則,必須準確、全麵、公正地報道所有社會團體和個人。

(2)商業電視管理體製的建立和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對電視的需求急劇擴大,1953年,英國的電視觀眾超過廣播聽眾。隨著廣播電視業的發展,戰後英國打破了廣播電視的壟斷。1952年,續簽BBC的特許狀,仍然授予它12年獨占廣播的權利。作為一種讓步,1954年8月,國會通過電視法案,允許開辦民間商業電視台,組建獨立電視局(Independent Television Authority)負責管理。1955年9月,英國第一家商業電視台——倫敦電視台開播。1972年,國會同意開放商業廣播電台,獨立電視局改為獨立廣播局(IBA)。1973年10月,英國第一家商業廣播電台——倫敦廣播公司開播。隨著歐洲各國商業廣播電台和電視台的迅速發展,英國要求改革現有廣播體製的呼聲不斷。1991年初,獨立廣播局撤銷,分別建立獨立電視委員會和廣播管理局。這是兩個行政立法和行政管理機構,負責頒發電視台和廣播電台的許可證,製定行政法規和監督其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