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衛星電視”是韓國廣電業結構調整的第三項內容。1999年,韓國政府開始實施衛星電視政策。該政策與有線電視新政策類似,比如允許大企業和報社參與衛星電視業,但持股須在33%以內,允許外國資本參與等等。2002年3月1日,國營的韓國通訊是第一大股東的韓國衛星電視台Skylife正式開播,標誌著韓國正式步入商業衛星電視廣播時代。
(3)管製結構調整的特點
韓國電視業這一輪結構調整,是依靠法律規範和市場機製的雙重力量進行的。韓國經濟的騰飛是在集權政治體製下取得的,經濟優先的原則使韓國在很短的時間內跨入世界經濟發達國家的行列。與此同時,韓國政局出現政治妥協的漸進變化,民主化進程加快,社會籲求法製代替專製的呼聲日益高漲,大眾傳播也由爭取言論自由逐步向法製化管理方向發展。在廣電領域,韓國政府近年來推行“民主化與市場經濟”政策,從以規製為主轉向強調市場機製。韓國廣播電視委員會從政府管轄下獨立出來,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公共機構,法規管理的重要性也日顯突出。事實上,法規的形成過程已經成為體現民主意識和推進民主化進程的一部分。而市場經濟是一種法製經濟,法規本身既要體現尊重市場規律這一時代潮流,也要發揮相應的規範和保障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按照剛性的法律規範和柔性的市場機製要求進行廣電業結構調整,是韓國廣電業的必然選擇。其特點主要體現為:
首先,韓國廣電業的結構調整是以法規為依據進行的。無論是推行節目配額製、扶持獨立製片商,還是發展有線電視、開發衛星電視,包括韓國廣播電視委員會從政府部門獨立出來進行重組,如前所述,都是在相關法規頒布或者重新修訂之後,才開始實施(包括《廣播法》、《有線電視法》、《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等)。先有法律,然後行動,這種方式使結構調整有法可依。法規的產生往往經過多次研討和商議,以達成共識,避免偏差和盲目,法規本身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嚴肅性和相對穩定性,因而有利於降低實施成本,減少隨意性。
其二,遵循市場規律推動結構調整。韓國廣電業結構調整的一大目標是打破壟斷,然而完成這一任務不能靠硬性的行政手段,而要依照市場規則下的專業分工和競爭機製來逐步完成。比如,實施節目配額製,是對製作和播出進行專業分工;貸款扶持三大網之外的獨立製片機構,是利用經濟杠杆鼓勵節目的市場化生產;發展有線電視,一方麵是適應觀眾的節目多樣化要求,另一方麵也有與無線電視爭奪市場、刺激節目市場發展的考慮;有線電視從“三分立”到允許跨業經營,則是按照市場對資源配置的要求,對有線電視這一相對弱勢的媒體,解除整合的壁壘,使其整合資源、擴充力量,增強與無線電視競爭的實力;開發衛星電視,則是在原有廣電市場引入新質媒體,形成一個新的綜合性傳播平台,刺激節目需求,活躍市場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