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法律本身比較多地容納市場規律的要求。以1999年新《廣播法》來說,該法將無線廣播、有線廣播、衛星廣播、有線轉播、音樂廣播以及新興的互聯網廣播等,納入同一個法律體係中,是順應當今世界廣播與通信業大融合這一市場潮流的反映。
韓國廣播影視業的這一輪結構調整,是在既有的公共廣播體製下進行的一次漸進式調整,旨在打破三大無線網的壟斷,提高效率、增強自身實力,進而參與國際競爭。因此,結構調整選擇從推行“製播分離”著手,通過專業分工來激活節目市場,並努力推動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成長。其特點是堅持法律與市場機製並重,以便保持結構調整的有序性和動態平穩性。然而就目前來看,結構調整要想取得預期效果,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國際廣播影視業政策的思考
媒介政府規製受不同國家的政治製度、經濟製度、法律環境以及科技進步程度的影響。我國的廣播電視管理體製與西方國家不同,源於所有製基礎不同。我國的廣播電視管理體製是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中確立的國有模式,而西方國家基本是在市場經濟體製中建立的公有、私有或公私並舉的體製模式。這種客觀事實決定了兩種體製對廣播電視事業管理規範的出發點、思路和具體手段有所不同。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在產業融合的趨勢中,我國和西方國家的廣播影視業開始麵對許多相同的機遇和問題,我們有必要對國外的廣播影視管理體製、法律、政策進行分析和研究,對媒介規製較為成熟的國家的發展經驗大膽借鑒,結合國內廣播影視產業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勇於創新,從而為我國廣播影視產業的發展和繁榮確立更完善的製度保障。
1.廣播影視行業的屬性
國際範圍內,由於美國較早確立了較為徹底的新聞出版自由體製,美國的廣播影視業始終以商業經營為主,進行市場化運營,各民營公司在廣播影視市場上充分競爭。英國、韓國、日本的廣播影視行業分為公營和民營兩大體係。英國的BBC開公營體製之先河,造就了這種介於國營和民營之間的媒介體製。廣播電台和電視台既不屬於國家所有,也不屬於個人所有,而屬於社會所有。英國廣播公司(BBC)1927年被確立為公營性質,一直壟斷英國廣電業,直到1954年英國國會才允許開辦商業電視台,打開了公營、民營共存的廣電局麵。同樣,日本廣播協會(NHK)作為公營廣播公司的運作實際開始於1946年,此前一直為政府直接控製。日本民營的廣播電台共有126家,電視行業則形成五大全國性民營電視網(TBS、NTV、ANB、FTV和IZ)為主的格局。
韓國最大的廣播影視機構是公營的韓國廣播公司(KBS),是韓國政府在1980年將當時國內數家民營廣電機構“統一合並”的結果。而1990年韓國對廣播影視業“有限開放”的結構調整,又將民營廣播影視機構重新納入廣電業中,催生了首爾廣播公司(SBS)等一係列民營廣電機構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