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新媒體的影響(5)(1 / 3)

瑟夫博士預計,我們很快就能通過互聯網觀看大部分電視節目——這種變革鍾情的是新型互動服務,它將宣告傳統電視頻道末日來臨。瑟夫說:“在日本你已經可以在16秒內下載一小時的視頻節目。我們正開始研究怎樣把多種信息相混合……設想一下吧,你可以暫停某電視節目,用鼠標點擊屏幕上的各個不同按鈕以找到更多相關信息。”

許多主要的互聯網服務提供商警告說,互聯網上的視頻節目增多將最終讓網絡崩潰。他們擔心數以百萬計的人同時利用iPlayer等服務將摧毀互聯網。瑟夫博士批駁了這種說法,他稱其為“恐嚇戰略”。他說:“看到海量信息在網上傳播而產生擔憂,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他還說,20年前就有權威人士預言,當人們開始大量使用互聯網時,網絡就會崩潰。“在30年間互聯網用戶激增了100萬倍,但互聯網的容量遠未用盡”。

瑟夫博士還表示,他一直關注互聯網的未來發展,使其不僅局限在地球上。他正與同事共同開發新係統,利用互聯網與太空飛行器通訊並控製飛行器,其中包括探索火星表麵的登陸車。

除了專家學者,兩位英國新聞係的年輕畢業生羅賓·斯隆(Robin Sloan)與馬特·湯普森(Matt Thompson)也對互聯網的發展作出了預測。他們製作了一部8分鍾的短片《媒體未來的曆史:1989~2014演變中的個人資訊建構》,對媒體15年的走向進行了回顧和展望,再次把報紙的生命期大大縮短。網絡研究專家閔大洪的文章介紹了該片的內容。片中預測部分,預言的標誌性事件為:

——2006年,穀歌整合其全部技術與資源,包括TiVo、Blogger、Gmail及搜索技術,建立穀歌Grid傳播平台,它幾乎可以無限製地儲存、傳遞、共用各類媒體資訊,永遠連線並可從任何地方取得。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的信息,以所需的安全層次儲存在穀歌王國,或公開發行給他人閱讀。

——2007年,微軟繼續與穀歌抗衡,推出新聞儲存平台Newsbotster,整理排列個人化的新聞。

——2008年,穀歌與亞馬遜(Amazon)合並,取名為Googlezon。穀歌的網絡技術加上Amazon的商業建構,可以依每一個人的社會關係、興趣嗜好,提供完全個人化的新聞、資訊與廣告。

——2010年,網絡媒體大戰爆發,Googlezon終於戰勝微軟,因為Googlezon可以從平台擷取資料,重組詞句,機動地建構新聞與資訊。

——2011年,《紐約時報》控告Googlezon侵占版權,8月4日最高法院判決後者勝訴,Googlezon更加不可一世。

——2014年3月9日,Googlezon推出一個龐大的網絡結構EPIC,過濾、整理、組織全球的資訊。每個人都能是這一龐大網絡的資訊供應人,從Blog網誌、手機影像、影視片段,乃至深度調查報告,提供資訊的人可依受歡迎的程度,獲得報酬。每個人也都是這一龐大網絡的使用人,係統自動依各人的消費習慣、社群關係、族群特質、興趣嗜好來建構資訊。EPIC成為世界資訊的集大成者,深入、寬廣,前所未有。而此時印刷版的《紐約時報》將收攤,僅為少數執著與年長者印製簡訊。

兩位新聞係學生的短片最後加了一句話:“實際上可能不會如此。”事實上也並不可能如此,但這些預測並非沒有道理。

2.報業寒冬論

2005年被很多人看成是中國傳統報業的“拐點”,報業由此進入冬天。《京華時報》總編輯吳海民是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媒體市場結構由量變到質變,使2005年這個傳統報業衰落的信號來得如此強烈,以至於讓所有報人猝不及防。具有400年曆史的傳統報業,作為工業化時代的產物,將在信息化時代一步一步走向深穀。一個時代就要結束了。而網絡媒體以靈動而矯健的身姿躍上新時代的舞台。

傳統報紙停下了持續多年的上升腳步,進入了一個拋物線般的下滑軌道。與此同時,以網絡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經過十來年的指數性增長,已經接近“臨界點”。未來兩三年,網絡媒體還將呈現爆炸式發展。媒體環境和格局將因之發生更大的變化。在這場媒體變局中,傳統報紙的強勢地位被從根本上動搖,市場蛋糕會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