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垓下之戰(1 / 1)

公元前202年,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五路大軍於垓下即今安徽靈璧南,一說今河南淮陽之地,基本完成了對十萬楚軍的合圍。

劉邦任命韓信為聯軍統帥,指揮大軍作戰。韓信命劉賈、英布軍自南將楚軍外圍出路全部封閉,命彭越軍自北封閉通路,韓信親率自軍主力三十萬於劉邦本部軍二十萬合成一股,向困守垓下的十萬楚軍發起進攻,展開決戰。

當時的情況是,楚軍處於絕對劣勢,西楚國位於長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十萬楚軍成為絕對的孤軍。楚軍缺糧已經幾個月,士兵饑餓,軍隊根本沒有半點補給。

而且,項羽孤軍十萬,連續久戰疲憊,決戰之時已是農曆十二月的大冬天,楚軍剛從廣武前線上撤下來,未經補給,多為穿著夏秋季的裝備,寒冷饑餓,士氣潰散。並且漢軍分五路有秩序推進,先占楚土,再行合圍,步步為營,包圍圈完善,楚軍難以發動突然性的反攻。就算突圍出去,楚軍離江東五郡距離遙遠,很難在漢軍的追擊下及時回到己方領土。

就是在這些情況之下,韓信三十萬主力於劉邦本部軍合兵一股,向盤據於垓下困守的十萬楚軍發起了最後的進攻。

經過半日廝殺,項羽沒能突破漢軍陣線,韓信始終不斷的向後退卻,始終沒有出現在項羽麵前。而項羽過於猛烈的衝鋒,卻明顯拉開了軍隊前後的距離。楚軍隊形越來越散,越拉越長,已經漸漸失去了緊密的隊形和互相之間的配合。

戰至下午,漢軍中軍一退再退,左右兩軍迂回急進,終於完成了前後夾擊之勢。漢軍左右軍隨之投入了對楚軍後方則翼的進攻,以緊密的陣形兩麵壓來,迅速合圍了落在後麵的楚軍步兵。楚軍將士殊死抵抗,兩軍官兵絞鬥在一起,立刻陷入交戰狀態,將楚軍步兵、騎兵一分兩半,楚軍攻勢隨之被遷製。項羽不得已,隻好率殘存騎兵回師而去、救援步兵。

當得知左右軍完成迂回並發動了對楚軍後方步兵的進攻之時,韓信隨即組織反擊,並將劉邦主力以及所剩的全部中軍投入反衝擊。

漢軍向項羽和楚軍前鋒騎兵反撲而來,數十萬漢軍向楚軍發起了前後夾擊。項羽見勢不妙,立刻率全軍向反方向突圍,衝開漢左右軍的包圍,退回營中。

此戰,楚軍陣亡四萬餘,被俘兩萬,被打散兩萬,僅剩不到兩萬傷兵隨項羽退回陣中。

隨後,韓信率領全軍收攏此前被楚軍衝散的部隊,全數壓上,徹底包圍了楚軍大營。此間還殲滅了被打散的兩萬餘楚軍,沒有給項王收攏散兵的機會。至此垓下決戰到此結束。

垓下之戰,漢軍適時發起戰略追擊,積極調集援兵,多路圍攻,以絕對優勢兵力全殲楚軍,創造了中國古代大規模追擊戰的成功戰例。

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中國曆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轉折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麵,統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因其規模空前,影響深遠,被列為世界著名古代七大戰役之一,有“東方的滑鐵盧”之譽。

垓下遺址即古戰場遺址,於1986年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