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官渡之戰(1 / 1)

三國是中國曆史上東漢與西晉之間的分裂對峙時期,是魏國、蜀國、吳國先後崛起而又衰落的時期。

公元280年,西晉國主晉武帝統一南北,穩定了當時的時局。而後來的東晉,就是由西晉皇室後裔在南方建立起來的小朝廷。

這一時期也是戰爭連年,尤其是在三國時期,出現了三足鼎立、互相爭霸的局勢。不僅出現了許多軍事家、軍事將領以及軍事著作,而且還發生了許多轟轟烈烈、影響中國曆史的戰役。

東漢末年,董卓專權,天下各路諸侯聯軍討伐。其中,作為八校尉之一的曹操也參與了討伐。從此之後,曹操勢力日益強大,建安元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消滅北方的袁術、呂布、張繡、袁紹等人,統一了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

公元208年,曹操率八十餘萬大軍,準備一舉擊潰東吳孫權的勢力。此時,劉備的謀士諸葛亮力勸東吳與其聯手,合力抗曹。孫權接受了諸葛亮的建議,並在赤壁一戰中以火攻擊潰了兵力強悍的曹軍,而劉備則趁機奪取了漢中與蜀地,三國鼎力的局麵正式形成。

公元198年,袁紹擊敗公孫瓚,占有青、幽、冀、並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昌,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麵,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

建安四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這場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公元200年,袁紹派陳琳書寫檄文並發布,檄文中將曹操罵得無法忍受。農曆二月,袁紹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他首先派顏良進攻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企圖奪取黃河南岸要點,以保障主力渡河。

農曆四月,曹操為爭取主動,求得初戰的勝利,親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馬之圍。此時謀士荀攸認為袁紹兵多,建議聲東擊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偽裝渡河攻袁紹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然後遣輕騎迅速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定可擊敗顏良。

曹操采納了這一建議,袁紹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便乘機率輕騎,派張遼、關羽為前鋒,向白馬急進。關羽迅速迫近顏良軍,衝進萬軍之中殺死顏良,袁軍因此潰敗。

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後,遷徙白馬的百姓沿黃河向西撤退,袁紹率軍渡河追擊,軍至延津南,派大將文醜率兵追擊曹軍。

曹操當時隻有騎兵六百,駐在南阪下,而袁軍達五六千騎,還有步兵在後跟進。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馬,並故意將輜重丟棄道旁。袁軍一見果然中計,紛紛爭搶財物。曹操突然發起攻擊,終於擊敗袁軍,殺了文醜,順利退回官渡。

袁軍初戰失利,但兵力仍占優勢。農曆七月,袁軍進軍陽武即今河南中牟北,準備南下進攻許昌。八月,袁軍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營,東西寬約數十裏。曹操也立營與袁軍對峙。九月,曹軍一度出擊,沒有獲勝,退回營壘堅守。

袁紹構築樓櫓,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營。曹軍依謀士劉曄之計製作了一種拋石裝置的霹靂車,發石擊毀了袁軍所築的樓櫓。袁軍又掘地道進攻,曹軍也在營內掘長塹相抵抗,粉碎了袁軍的計策。

雙方相持三個月,曹操外境困難,前方兵少糧缺,士卒疲乏,後方也不穩固,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曹操命令負責後勤補給的任峻采取十路縱隊為一部,縮短運輸隊的前後距離,並用兩列陣,加強護衛,防止袁軍襲擊。

另一方麵,曹操積極尋求和捕捉戰機,擊敗袁軍,不久派曹仁、史渙截擊、燒毀袁軍數千輛糧車,增加了袁軍的補給困難。

同年十月,袁紹又派車運糧,並令淳於瓊率兵萬人護送,囤積在袁軍大營以北約二十公裏的故市即今河南延津縣內和烏巢即今河南延津東南。

恰在這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荀攸守營壘,親自率領步騎五千,冒用袁軍的旗號,人銜枚馬縛口,各帶柴草一束,利用夜晚黑暗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袁紹獲知曹操襲擊烏巢後,隻派輕騎救援,主力則猛攻曹軍大營,可曹營堅固,攻打不下。

當曹軍急攻烏巢淳於瓊營時,袁紹增援的部隊已經迫近。曹操鼓勵士兵死戰,大破袁軍,殺淳於瓊等,並將其糧草全數燒毀。袁軍前線聞得烏巢被破,導致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潰敗。袁紹倉皇帶八百騎退回河北,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七萬餘人。

這場戰役,增強了曹操的實力,為曹操擊潰袁紹,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使曹操後來建立了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