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1 / 2)

英法侵略者為擴大侵華權益占有中國市場,尋機挑釁是輕而易舉的事,“馬神甫案”和“亞羅號事件”就是英法政府為發動侵華戰爭所尋找的借口。

1856年,一個叫馬賴的法國天主教神父,不顧中國政府的有關禁令,偷偷從廣州到了廣西西林縣,招收了一批地痞流氓當教徒,以傳教為名,搶劫財物,奸淫婦女,無惡不做。他們的行徑嚴重地觸犯了中國的法律。廣西西林縣知縣張鳴鳳下令逮捕了馬賴和他的教徒,隨後將他和兩個民憤極大的教徒斬首示眾。

法國政府得知消息後,馬上以此為借口,要派遠征軍來中國。英國政府心領神會,也尋找向中國挑釁的借口。

一個叫蕭成的販賣私鹽的鹽商,有一艘叫作“亞羅”號的商船,為便於向香港當局領取通航證,所以顧用了一個愛爾蘭人當船長,水手全是中國人。在這批水手中,有曾經當過海盜的李明太和梁建富。廣東水師發現後,便將李明太、梁建富及嫌疑犯12人逮捕,押在水師巡邏艇上。

英國領事巴夏禮聽說後,便以“亞羅”號是英國船隻,中國人擅自上英國船逮人,侵犯英國主權為名,控告中國破壞條約,並向兩廣總督葉名琛提出最後通牒,限24小時內釋放被捕人員並拿出書麵道歉,否則,英國海軍就要攻打廣州。葉名琛嚇得趕緊派人把12人送回,並送上書麵道歉。但成心找碴的巴夏禮以所派人官職太小,對英國不禮貌為由,拒不接受。

緊接著英國海軍便以此為由進攻廣州沿江炮台;那邊法國趕緊積極響應。第二次鴉片戰爭從此爆發。

兩廣總督葉名琛“不戰、不和、不守”,廣州很快淪陷。為了擴大侵略,迫使清政府就範,英法聯軍決定北上進犯大沽口,奪取天津,以天津作為向清政府要挾的籌碼。

英法侵略軍向大沽口發動進攻時,美俄的艦艇也趕來助威。英法輕易拿下大沽炮台後,便直撲天津城郊,擺開了對天津的攻勢。清朝政府束手無策,急忙派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為全權大臣向侵略者求和,表示投降。

1858年6月26、27兩日,兩名全權大臣代表朝廷分別與英、法、俄、美簽訂了《天津條約》,定於1年後在北京批準換約。這項條約規定:除了賠款以外;還答應外國公使駐北京;增開南京、漢口、煙台、營口等10處口岸;允許外國人到中國內地通商、傳教等等。外國在中國的權利明顯增大。

可是,這個激起中國人民強烈不滿的不平等條約,英法政府還感到不滿足。他們覺得所得到的利益太少,決定再次使用武力逼清政府退讓。

1859年6月,英法侵略者以護送代表到北京交換條約為名,派軍艇運載2000名軍人蠻橫衝進大沽口,一舉拿下天津,直逼北京。鹹豐皇帝驚恐萬狀,帶著後妃、親王、侍郎等大臣,倉皇逃往熱河。留下他的弟弟恭親王奕計斤在北京,與英法侵略者談判。

整個京城毫無抵抗,便繞過北京城的安定門和德勝門,占領海澱地區,向圓明園進兵。圓明園位於北京西郊海澱附近,始建於明朝,以後又經清朝乾隆、雍正等曆代皇帝征集全國能工巧匠,耗用無數金銀,重又加以擴修,精心經營150年,成了世界上最美麗、最宏偉的皇家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