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兩黨簽定《雙十協定》後不久,蔣介石便公然毀約,發動了全國規模的內戰。在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以30萬大軍圍攻我中原解放區,國民黨發動的全麵內戰由此爆發。
蔣介石早就把我中原解放區視為心腹之患。日本投降後,我軍雄踞中原,直接威脅著蔣軍出川的大門,阻滯國民黨軍進軍華東、華北、東北等各個戰場。這樣重要的戰略地位,對蔣介石發動全麵內戰,戰略上極為不利。蔣介石處心積慮要拔掉這個眼中釘,以實現他全麵內戰的戰略意圖。
蔣介石仗著他的部隊軍備優良,欲置我軍於死地。蔣介石密令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統一指揮這場“圍殲”,定於7月1日發起總攻。從6月22日起,國民黨再次縮小對我之包圍圈;26日,又在邊緣地帶向我開炮。敵人還估計,“聚殲”不成我必突圍,並判斷我軍會向東(蘇皖邊區)突圍,因而他們將11萬餘兵力擺在東線,準備堵擊。蔣介石認為有了這一套“神機妙算”,就可以在48小時內“全殲”中原解放軍。
中共中央在敵人發動大規模進攻之前,接連發出電報指示,要求中原解放軍“須求自救之道”,“團結內部,準備艱苦鬥爭”,“巧妙避開敵人打擊,分途突出包圍圈”,突圍要“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顧慮,生存第一,勝利第二”。按照黨中央的指示和要求,我中原軍區作了思想動員和物質準備。
6月26日晚,我中原軍開始了突圍,揭開了解放戰爭的序幕。和敵人的估計正好相反,我軍主力向西突圍,留部分兵力向東佯進以掩護西進主力。具體突圍方向是:李先念、鄭位三等率領的中原局、中原軍區機關和2縱隊13旅、15旅為第一路,王震、王首道等率領的359旅和幹部旅為第二路,這兩路部隊約15000餘人向北突進,在信陽和廣水之間越過平漢鐵路,然後西進至陝南地區;王樹聲等率領的1縱隊的2旅、3旅和2縱隊的15旅為第三路,約1萬餘人,往南突進,在廣水至花園之間闖過平漢鐵路後,西進鄂西地區;皮定軍、徐子榮等率領1縱隊1旅給5000餘人,為第四路,向東突圍,以掩護向西突圍的主力。
6月29日下午,李先念等率領的第一路突圍部隊到達了平漢鐵路東側的長衝。狹長的長衝蜷伏在大別山西麓的盡頭。連錦的山巒和蔥鬱的叢林成為掩護部隊的天然屏障。李先念親自到靠鐵路不遠的仙石岩去觀察。下山後,李先念和其他同誌一起研究突圍作戰計劃,決定從柳林車站與何家店之間突破。預先派一個營攻打何家店,一個營攻打柳林車站。李先念要求幾個指揮員拿下何家店與柳林車站,掩護中原局和軍區領導機關部隊突圍。
晚上9點多鍾,掩護突圍的兩個營接近了敵人。經過1個多小時的混戰,何家店與柳林車站的敵人基本上被消滅了。可是,附近的敵人聽到槍聲,急忙從南北兩麵來增援,戰鬥更加激烈,一直進行到拂曉。由於我掩護部隊的英勇頑強,第一路突圍部隊衝過了敵人的火力封鎖,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