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思想政治理論研究(13)(2 / 3)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解析

西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楊世平

【摘 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題中之義。本文正是以此為理論原點,回顧了我國探索建設和諧社會的思路曆程,探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背景意義,並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做了相關思考。

【關鍵詞】社會主義 和諧社會

一、中國共產黨不懈追求社會和諧的探索曆程

1、毛澤東在社會主義建設曲折道路上探索社會建設

1956年,隨著社會主義生產資料改造的基本完成,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建設問題有了進一步的思考,同時,這一年國際上一些社會主義國家暴露出嚴重的社會矛盾和危機,尤其是蘇共二十大的召開、波蘭和匈牙利事件,更加促使毛澤東在社會主義建設上進行了深刻的哲學思考、積極的探索。1956年,毛澤東發表了《論十大關係》這篇重要著作,1957年毛澤東又寫下《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這兩篇文章集中反映了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一係列思想,其中也有許多關於社會建設方麵的深刻論述。集中體現以下幾點: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毛澤東強調:要作好工作,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總之,我們要調動一切直接的和間接的力量,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鬥。”[1]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理論,為把握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總根源,為社會主義社會的不斷自我完善和改革發展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方法;創立了關於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學說,要求學會用民主的方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等等。

雖然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這其中包含了一些關於社會建設方麵的寶貴思想,“但由於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是一項全新的實踐,人們對如何走出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還缺少規律性認識,加上當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限製和嚴峻複雜的國際環境的影響,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中發生曲折,特別是接下來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長時間的嚴重錯誤。毛澤東同誌的這些正確思想沒有得到全麵貫徹。”[2]反思曆史教訓,毛澤東在社會建設方麵的失誤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忽視經濟建設,不能為社會和諧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忽視民主、法製建設,不能建立社會主義公平正義;誇大階級鬥爭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的作用和地位,不能形成安定團結的局麵,人與人之間缺乏誠信友愛;盲目“征服自然”,把人和自然對立起來,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

2、鄧小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推進中探索社會建設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斷然拋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方針,果斷地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堅定不移地實行改革開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鄧小平也在探索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一係列問題。鄧小平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始終強調:“搞社會主義,一定要使生產力發達,貧窮不是社會主義。”[3]為了更快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鄧小平提出了實現“小康”的奮鬥目標,規劃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並最終在上世紀末達到了總體“小康”的目標,而“小康”本身就是一種和諧的體現。在總結曆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鄧小平認為過去我們在民主和法製這兩個方麵都不足,吃夠了苦頭。因此加強民主和法製建設十分重視。“沒有廣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沒有健全的法製也是不行的。”[4]“這好像兩隻手,任何一隻手削弱都不行”。針對過去許多體製存在嚴重弊端,傷害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鄧小平強調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奮鬥。麵對必然會出現許多“預想不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尤其是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改革,不會是一帆風順,它涉及的麵很廣,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複雜情況和問題,一定會遇到重重障礙。”[5]對此,鄧小平堅持:“在社會主義製度之下,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暫時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或者叫做小局服從大局,小道理服從大道理。我們提倡和實行這些原則,決不是說可以不注意個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暫時利益,而是因為在社會主義製度之下,歸根結底,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是統一的,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是統一的,暫時利益和長遠利益是統一的。我們必須按照統籌兼顧的原則來調節各種利益的相互關係。”[6]同時,他還指出沒有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沒有穩定的社會秩序,什麼事也幹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