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從兩種文化談起(3 / 3)

我們不能說先民沒有過痛苦的追求,屈原就感歎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也表示過:“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但這些隻體現在少數浪漫主義色彩很濃的詩人身上。至於指導人們生活與思想的哲人隻緊密地關注著現實人生,教導人們以現實的微小滿足為追求目的。孔子曾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孔子或是表達自己的誌趣,或是讚美其弟子顏回都是在為人們作示範,教導人們要“安貧樂道”,要“憂道不憂貧”。這個“道”是什麼?後來許多理學家把它解釋為“穿衣吃飯”。因此這裏不是在褻瀆聖人,硬把他們拉來與阿Q作比,隻是說明中國人民族性格中注重現實人生的一麵,這是從追求溫飽中引申出來,因此易於滿足。從這一點上來說,李澤厚所說的中國文化的特質是“樂感文化”,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雖認為中國文化特別注重飲食,甚至成為中國文化趨向定勢,但並不是說中國人對“男女”問題全無考慮,不過是思考方式與西方迥異。西方哲人多是從男女感情的聯係,即“愛情”的角度去考慮,而按中國傳統的看法,卻是以男人為中心,女人隻是滿足男人種種需要的附屬物。中國古代涉及婦女的書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女誡》(班昭)、《女訓》(蔡邕)、《女論語》(宗若華)、《女孝經》(鄭氏)、《女小兒語》(呂得勝)、《女教》(許熙載)、《女範》(朱天球)、《閨範》(呂坤)、《家訓禦下篇》(王孟箕),這些書大都是教導婦女如何遵守三從西德,絕對服從男子管束,小心翼翼做好奴隸的。這些書是古代婦女的立身基礎。另一類書則是《素女經》、《素女方》、《玉房秘訣》、《洞玄子》等。這類書中雖有一些中醫婦科知識,也有一些性醫學的內容,但主導方向是使婦女知道如何在性方麵滿足男子的需求。書中女人隻是個工具,這些書也正像屮國講飲食的書一樣,是充滿“樂惑”的。至於男女感情上的聯結,除了少量文學作品外,更無專書論迷。因此“性愛”、“愛情”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沒有相當的位置。(中國古代寫“愛情”的小說,除了為爭得婚姻自主而鬥爭的部分特別有光彩外,一接觸到男女愛情生活就變成了赤裸裸的性生活,令人生厭。這也毫不奇怪,因為現實生活就是如此,作家不能寫現實沒有提供給他們的東西。)

了解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和在這種環境下所形成的民族性格,我們把飲食和文化聯係起來就不會令人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