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鹹酸調和——飲食與政治
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習慣於從兩端(或說二元)出發,通過組織、調節,從而得出一個適中點:如孔孟強調的仁、義、禮、樂;老子的道、德;韓非的“德、刑”二柄;周公“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的“張弛”都體現了這種思維。這種思維可能最早是源於飲食烹飪的,因為飲食烹飪是人類出現最早的實踐活動之一,在烹飪活動中所獲得的感性認識應該會較早地上升為理性認識。曆史的記載也說明了這一點。
第一位名相兼名廚——伊尹
黃帝、堯、舜、禹,嚴格地說包括夏王朝都應屬於傳說時代,真正屬於有文字記載的是商朝,輔佐商湯滅夏的是伊尹,他是曆史上的第一個名相,同時又是名廚。《史記·殷本紀》記載說,伊尹名阿衡,本是有莘氏的媵(音映,陪嫁的奴隸)臣,他想遊說於湯而無緣由,於是便帶了全套廚具,以自己高超的烹飪技術贏得了湯的信任。關於伊尹的神話傳說很多,說明了他在上古史中是有重要地位的,因為他有一套政治主張,並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商湯得伊尹後,在宗廟裏為他舉行了除災去邪的儀式,一麵在桔槔上點起了火炬,一麵往他身上塗豬血。第二天,商湯設朝,讓伊尹行朝見之禮,伊尹就從美味談起,以期引起湯的興趣。湯問道:“可以按照你說的去做嗎?”伊尹回答說,“你的國家還小,暫時還不具備實現美味的條件,等你得了天下,做了天子,就有條件了。”伊尹從三個方麵談到得天下與“至美味”密切相關的道理。一、他用食物味道、氣味的不同(如“水居者腥,肉攫者臊,草食者膻”)以喻治道應有具體性,對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二、以水火兩端以喻要弄清什麼是得天下的基礎,什麼是得天下的關鍵。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也就是說一切味道都要通過水來實現。“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是指食物放在鼎中烹煮,水多次沸騰,味道屢變,除去腥、臊、膻等怪味與實現美味要靠火來控製。三、伊尹指出天下美味非產於一地,隻有貴為天子,按照天之道行事,得到青龍、遺風兩匹駿馬,才能把這些美味羅致到眼前。伊尹是以廚人的知識去理解得天下和治天下之道,把治庖和治國之道結合起來,伊尹本人的著作裏役有傳下來,《伊尹說》也為戰國時人所作,但其中的知識和道理是來源於上古的。
後代也有廚人參與政治的,如齊國的易牙善烹飪,他烹其子以進獻齊桓公,從而得到桓公的信任。管仲對他這種殘忍的、違背人情的行為十分反感,曾向桓公進諫,桓公不聽。桓公晚年病危,易牙參與政變,立公子無詭為君。統治集団內爭持不決,桓公屍體停在床上六十七日,屍蟲出於戶。這是一個不光彩的廚人,他使五霸之一的齊桓公以悲劇終其一生;不過,後世還是欣賞和尊重其烹飪技藝的有以其名名書者,如《易牙遺意》等。
飲食與國家組織
在國家組織中,治庖之人有著重要的地位。這是因為商周乃至秦漢都是宗教(中國本土自產的原始宗教)與政治融為一體的,那麼自然祭祀、政治活動也會時時混在一起。食物又是祭祀儀式的重要內容,因此庖人也是貴官。商代置官為太宰,周改為塚宰,此官相當於後世宰相,乃是總禦百官的官中之官。近人柳詒征說:“所謂太宰者,實亦主治庖膳,為部落酋長之下總務長。祭祀必有牲宰,故宰亦屬天官。”(《國史要義》)
從《周禮,》中所記載的人員名單,也可以看出與治庖有關的人員在天子群臣中占很大比重。書中記載負責帝王居住地區的官吏約有四千人,其中管理飲食的就有2200餘人,包括膳夫162人,庖人70人,內甕128人,外甕128人,亨(即“烹”)人62人,甸師335人,獸人62人,(同“漁”)人334人,鱉人24人,臘人28人,酒正110人,酒,340人,漿人170人,淩人94人,籩人31人,醢人61人,醯人62人,鹽人62人等。當然這些人的設置和編定不單純是為了滿足天子的口腹之欲,也和國家祭祀有關。因此本來是炊器、食器的“鼎”被看成是國家的象征。天子九鼎,鼎被別人搶走就等於國家滅亡。東周衰落後,一次楚莊王觀兵於周境,問九鼎之大小輕重,心懷滅周之意。王孫滿十分得體而強硬地回答說:“在德不在鼎。”
政治就在於“調和”
中國政治傳統是不強調鬥爭,盡管有時鬥爭不能避免,亦以調和,直達到止息為貴,討伐征戰都是不得已的事,所以有“止戈為武”、“和為貴”之說。宰相就是這個調和政治的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