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給政治家和政治理論家的靈感不僅在調和方麵。西漢陳平從為裏社分祭肉中感到平均的重要。陳平說:“嗟乎,使平宰天下,亦如是肉矣!”老子主張:“治大國若烹小鮮。”“小鮮”指小魚。老子反對治理家政策數變,他以烹小魚比喻,烹煮小魚如果翻來翻去就會使魚失去色澤,魚肉糜爛,這個比喻與和羹之喻正相反,它以靜、不變代替調和、調節。
(2)醫食同源——飲食與醫學
中國古代醫學是源於飲食的,在神話傳說中神農氏不僅是教人種莊稼、樹百穀的農業之神,而且也是醫藥的發明者,是華夏民族的藥王。《搜神記》說:“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依靠鞭子判斷藥性是很輕鬆的,這是神話。《淮南子》所記則更近“人話”一些,“神農嚐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這說明了醫藥發現者的艱辛。在神話中,人們想象一些能吃的東西還具備有某種藥性,如食芣莒使人多子,食猩猩使人善走。《山海經》中說:招搖之山“有草焉,其狀如韮而青華,其名曰祝餘,食之不饑”。柢山之鮭魚“冬死而複生,食之無腫疾”。青丘山之鰨“食之不疥”。這些都帶有一定的幻想性,但它們反映了中國醫學的思路,即人們的吃飯果腹與吃藥治療某種病症是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的。
《周禮》中專門列有“食醫”,他的職務是“掌和王之六食、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也就是掌管周天子的主副食。他不僅注意到食物的營養,還要根據食物的藥性,在不同的季節給周天子搭配不同的食物。因為從中國醫學角度出發,外界氣候條件的變化是人致病的原因之一。《周禮·食醫》中說:“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調以甘滑。”這是有科學道理的。如夏日熱,常食苦味可以清除內熱,秋多雨而潮濕,吃辛辣之物可以抗禦濕氣,但這些都不能太過,要以甘甜之物加以衝淡。
到了戰國時期,全麵闡述中醫理論的《黃帝內經》出現,正式確立了醫食同源的醫學思想。《內經》認為“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因此提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要依靠吃飯増加防病抗病的能力,提倡飲食有節。所謂“五”乃是受到五行學說的影響,其實穀、果、畜、菜都不止於“五”。這些主張也反映了中國飲食以穀類為主,肉、果、菜都屬於輔助性副食。
《內經》還主張不要偏食,提倡雜食,這樣不僅營養全麵,而且不至於某味太過而傷及髒腑。《內經》言:“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官,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這種主張很多是科學的,如食物過酸,必然造成脾胃不和;過鹹則傷及心髒;過甜則容易導致糖尿病等。
《黃帝內經》之後,許多醫學經典著作都言及飲食和醫藥的關係問題,還有許多食療專著,這些大大豐富了食療理論。如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中有《食治篇》。《千金翼方》中有《養老食療》。這些著作中指出食能治病,亦能致病,“故食能排邪而安髒腑,悅神爽誌,以資血氣”,並認為醫生診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書中還記載了食品類藥物和治病的範圍,並針對老人防病治病設計了食療方劑。孫書為食療學奠定了基礎。此後曆代皆有食療專著,如唐孟詵《食療本蘋》(此書所采食用藥物多來源於日常生活,食用簡便易行,並對其副作用作了說明)。唐昝殷《食醫金鑒》、宋陳直《養老奉親書》、金李杲《食物本草》、元吳瑞《日用本草》、明盧和《食物本草》、明寧原《食鑒本草》、清章穆的《調疾飲食辨》等,這些都是中國飲食文化中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