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先秦諸子對飲食文化的思考(1 / 2)

春秋戰國是百家爭鳴的時代,政治的多元化為各種學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自由的土壌。各種學派的代表人物特別關注的是政治問題和人生問題,人生自然離不開飲食。因此,先秦諸子隻要有著作流傳至今,或多或少都接觸過飲食文化問題,其中考慮最多的是儒家學派和墨家學派。

(1)重視飲食文化的儒家

儒家起源於古代方土、術士。古代方士、術士類似後世的巫,他們掌管祭祀,是溝通天地之間、鬼神與人之間關係的人物。溝通關係的方法就是祭祀。因此他們都嫻熟於禮,懂得飲食烹飪之道。

孔子論飲食,許多與祭祀有關。他把民食看得非常重要,作為立國的三個基本條件(三條為兵、食、信)之一。他承認人們口腹之欲的合理,自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在《論語·鄉黨》中,孔子又提出過主要的飲食衛生原則,包括食肉放久變味則不食,烹飪不熟不食,祭肉超過三日則不食,從市場買來的酒和脯,因為不能保證凊潔則不食。“不時不食”是指要定時吃飯,“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是指吃飯應以主食為主,副食雖多,也不多吃。這些除反映了華夏民族的飲食文化意識外,也合於飲食衛生,因為肉食確不易消化。“不撤薑食”,因為薑味辛,有祛濕解毒作用,食前吃一點薑是有益於健康和飲食的。

在這裏,孔子還說過:“不得其醬不食”,當時肉菜多為淡味,須蘸而食,而不同的肉須搭配不同的醬,此條屬於菜肴配伍的講究。“惟酒無量,不及亂”,當時酒含酒精度很低,孔子主張可多飲,但不要喝醉。“割不正不食”反映孔子吋飲食的重視,按照禮的規定,在祭祀時,要對牲體進行選擇切割,其中有一定規格。孔子也要按這種規格進食,這也反映了儒生的職業習慣。

孟子在其著作中,以雄辯家的姿態宣布了人們對口腹之欲和對美食美味要求的合理性:“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但他反對統治者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剝奪民眾的口腹之欲:“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箅而食人也。”他主張君王和人民一同亨受生之樂趣,他的“仁政”理想就是為達到這美好境界的手段。他認為從群體上來說,隻有在溫飽的基礎上,才能建立人和人之間的和諧關係,百姓才會文明而富幹教養。從個人來說,應該富於精神力量,使它能戰勝人的本能要求。這些在研究人格問題上是富於啟發意義的。

(2)質樸的墨家飲食文化思想

墨家的思想及實踐代表了個體農民和小手工業者的利益。衣食問題對他們來說是極為迫切的:“凡五穀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為養也,故民無仰,則君無養。”(《七患》)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他們又認為:“今也農夫之所以早出暮人,強乎耕稼樹藝,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為強必富,不強必貧;強必飽,不強必饑,故不敢怠倦。”人們是為口腹,才去努力工作。

墨子認為最迫切的問題是人民吃飽肚子的問題。他反對統治者的飲食奢侈,因為這都是從百姓那裏剝奪來的。他說統治者“厚作斂於百姓,以為美食芻豢,蒸炙魚鱉。大國累百器,小國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視,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冬則凍冰,夏則飾。人君為飲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貴者奢侈,雖欲無亂,不可得也。君實欲天下治而惡其亂,當為食飲不可不節”(《辭過》)。君王提倡奢侈,左右效法,造成極大的浪費,因為人的實際消費有限,食前方丈大多是擺排場。他認為飲食隻要做到“充虛繼氣,強股肱,耳目聰明,則止。不極五味之調,芬芳之和,不致遠國珍怪異物”(《節用》)。因此,他認為君主吃的主食“黍稷不二,羹胾不重”,也就是一飯一菜,食器隻有陶器就可以了。被柳宗元稱為是墨子學派所作的《晏子春秋》強調飲食的親和作用,謂“古之飲酒也,足以通氣合好而已矣”。這是墨家學派注重團體力量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