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忽視飲食文化進步的道家與法家
道家的老子主張回到小國寡民時代,他主張把人的欲望抑製到最低點,使老百姓“不見可欲,心思不亂”,要求人們“甘其食,美其服”,以當時最低生活為滿足,或者要使百姓懂得粗糲藜羹才是美味。莊子則主張回到太古時代,消滅一切文化,那麼隻能讓人們再過“茹毛飲血”的生活,當然是不可能的。
法家在對待百姓飲食生活方麵與老子是一致的,也希望百姓滿足下“節儉”的生活,他們把百姓的口腹之欲看成浪費,反對百姓飲灑作樂。為了實現這一點,他們主張對酒肉課以高稅,實行高價買賣。所謂“貴酒肉之價,重其租,令十倍其樸”(《商君書·墾令》),當然這種不考慮經濟特點的政治萬能論也是不可能實現的。
韓非子更一反曆來思想家對於統治者過度浪費和沉湎於酒色的恫嚇,公開聲稱君主奢侈、追逐飲食是自然的,不是什麼罪惡,也不會導致國家傾覆。在《說疑》中韓非以趙之先君敬侯為例,說他:“不修徳行,而好縱欲,適身體之所安,耳目之所樂,冬日弋(田獵取樂),夏浮淫(蕩舟取樂),為長夜(夜中作樂),數日不廢禦觴……”而且殺人無度,但趙並未亡國,而且外無敵,內無亂,其成功關鍵在於懂得用人而不是節儉。韓非子的說法不能不說具有一定的真理性,但曆來人們告誡統治者不要過度奢侈和過度追逐飲食,目的是使他們減少對百姓的剝削,並有所戒懼。韓非的說教實際上會使統治者無所恐懼地縱欲和加重対人民的盤剝。
因此,如果說道家、法家都不重視飲食生活的進步的話,那麼道家是叫人們向後看,告誡人們隻要滿足於口腹的最低需要就可以了,這實際上是不可能。道家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等量齊觀,統治者在“吃”的問題上決不會向後看。而法家把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區別對待,鼓勵統治者縱欲,強迫被統治者節欲,這自然會受到統治者的歡迎,容易在現實生活中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