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言(1 / 1)

把兩漢以後至今都稱作飲食文化的昌盛時代,看來似嫌籠統,但不是毫無道理,因為這個時代有許多共同點,體現了“昌盛”的特征。

(1)飲食文化已被許多士大夫所認識,開始進人自覺階段,因此出現了一係列的關於飲食文化的專著。從北魏崔浩之《食經》(為其母盧氏所述)到袁枚之《隨園食單》,不僅表現了他們的飲食觀點,而且還記錄了許多菜肴的做法,使得飲食學走向專門化。而以前關於飲食文化的觀點隻散見於經子史傳之中,缺乏係統性。

(2)現代烹飪中最重要的方法——炒,在南北朝時期已經產生。它才是現在人們日常用的,並能代表中國風格的方法。羹在兩漢前是人們主要佐餐的菜肴;在兩漢以後,羹在人們眼中隻是湯,它在副食中的地位大大降低了。至於用炙、炮、烤等方法製出的熟肉,汶族人並不常食,即使食用也多用以下酒,而非用之佐餐。

(3)南北朝時已經開始出現一些名肴佳饌,這些肴饌有著特殊的命名方法,它們往往體現出豐富的曆史文化的內涵。而以前人們隻依據製作方法命名肴撰(如“熬”、“搗珍”等),反映的隻是烹飪概念。隋代謝諷《食經》中記載的“北齊武成王生羊膾”、“越公碎金飯”、“虞公斷醒酢”、“永加王烙羊”、“成美公藏蟹”都是有名的肴饌,它們的命名主要根據名人的封號,其中有的也包含有食物的“色”、“形”(如“碎金”)和“功能”(如“斷醒”)等。

(4)發酵技術已經進人主食的製作,現在通行的麵製食品,如饅頭、包子、蒸餅等在漢末都已產生,其它如餅(烤製的)、麵條(也稱湯餅)等也全都走人主食行列。

(5)兩漢以前通行的分餐製也逐漸起了變化,變成今日通行的圓桌、方桌的共餐製。這個變化是在南北朝時伴隨著胡床使用而開始的。這是把南北朝、隋唐都劃為近代的主要原因。

這個時期長達一千七百餘年,如果細加分別:南北朝與隋唐更接近一些,可劃為一個時期;宋元則一脈相承;明清已與近代相似。這裏著重介紹這個時期的共同之點。

這個時代,隨著城鎮的增多和日益繁榮的烹調活動大量地湧人商業領域,許多城市中酒樓食肆林立,廚人擺脫了隻是為君王貴族個人服務的地位,逐漸轉化為出賣烹調技藝的獨立的勞動者。他們中間出現了許多著名的烹調家,如南宋的宋五嫂、清代的王二餘等。

此時士大夫也介入了烹飪領域,廚人們的智慧與勞動的結晶大多是通過他們的記述而流傳後世。而且他們憑著自己的文化教養和細膩的審美要求,促使廚人烹飪的肴饌更富於情致,更能夠滿足人們在視覺、嗅覺、味覺、觸覺上的要求。他們是精通飲食、烹調之道的美食家,與曆代廚師共同創造著飲食文化。

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許多在古代中國根本不出產的食品逐漸成為民眾日常生活中的常食(如玉米、白薯、花生、辣椒),由於地域的差別,各地飲食風味在擴大交流的基礎上也形成了具有獨特風味的菜係。

人們的飲食生活不僅受到地域的影晌,更受到其經濟狀況、文化教養、宗教信仰等因素的製約,因此,也就形成了具有等級差異的宮廷飲食文化、貴族飲食文化、士大夫飲食文化、市井飲食文化和寺廟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