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文化的交流與食物原料的豐富(1 / 2)

一個民族對外來的東西往往是采取猶豫或拒絕的態度,但各個民族最不拒絕吸收其它民族優長的乃在於食物。為引進某些食物,有時候還得冒上生命的危險,例如甘薯(番薯),它是明中葉從南洋傳入中國。廣東《電白縣誌》記載說:吳川名醫林懷芝到交趾(今越南)一帶行醫,他以髙超的醫術治好了許多病人。國王賜給林懷芝甘薯吃,他想把這生熟皆可食的甘薯引入中國,於是要求食生甘薯,國王賜給他一塊,林懷芝吃了兩口,便把剩下的藏了起來。當時交趾國嚴禁甘薯外傳。林懷芝攜薯離開交趾時被一關將查出,此關將曾得重病而被林懷芝治好,因感激他之恩德,遂允許他攜薯出境。後關將想到自己失職,竟投江而死。林懷芝攜回的半塊甘薯在中國得以生殖繁衍。徐光啟《農政全書》中記雲:“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種,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藷(同薯)藤絞入汲水繩中,遂得渡海。”另外在《閩小記》、《金薯傳習錄》、《異物誌》等書中都有這類記載,內容大同小異,可見在引進甘薯時確是有一段冒險的經曆。番薯後來遍栽於大江南北,成為備荒抗災的重要食品。

玉米曾被譽為最富於營養的糧食。它原產於美洲,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最先傳入歐洲、非洲,後經過中東流入中國。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已有記裁,並言它又名“西天麥”、“番麥”。不過那時它尚未普及,而被視為珍異美味,是和鵝油蒸餅、燒鵝一起食用的。

這個時期傳人中國的糧食作物還有原產於非洲的高粱,它耐旱耐澇,被人們譽為“鐵杆莊稼”,在東北和華北一些地區被人們視為主要食品。

大豆原產於中土,但在豆類中有些品種是引進的,如菉豆原產於印度,北末期間傳入中國。《湘山野錄》雲:“真宗深念稼穡,聞占城稻耐旱,西天菉豆子多而粒大,各遣使以珍貨求其種。占城得種二十石,至今在處播之。西天中印土得菉豆種二石……始植於後苑。秋成日,宣近臣嚐之,仍賜《占城稻》及《西天菉豆》禦詩。”其它如豌豆、蠶豆等係從西域傳來。

介於主食與菜蔬之間的馬鈴薯,是從西洋引進的。傳說明代有海盜把它攜人中國,最初隻在福建、浙江一帶種植。

植物油在兩漢以後逐漸取代了動物脂肪的地位,成為烹飪活動中主要的導熱介質和調味起香的佐料。日常食用的植物油有胡麻油(北方稱為香油)、菜籽油、花生油、豆油、葵花籽油等。除胡麻(即芝麻)為西漢時傳人,其它油料作物均為南北朝以後傳人中國。

近代在南方普遍食用的菜籽油取之於油菜籽,占稱油菜為芸苔,始見記載於《齊民要術》。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言其在明代已經廣泛種植,其籽用於榨油。花生又名落花生,或名長生果。它原產於美洲巴西,其花開後紮人土壌,結成果實。果實既可熟食,亦可用於榨油。花生油口味純正,是植物油中的上品。北方食用的葵花籽油,亦係美洲傳人,清代開始種植向日葵,近世用以榨油。其它用以榨油的作物還有大豆、大麻、杏仁、蒼耳子、花椒子、核桃、南瓜子等,這些作物都原產於中國。

調料中最重要的甜味原料在唐代出現了。雖然戰國期間楚國人就懂得用壓榨的甘蔗漿獲取甜味,但那時尚不會用蔗漿熬糖。唐初,太宗派遣使臣到西域摩揭它國學習熬糖法。這大約是第一次有目的的公費留學。使臣學成後回國,用揚州進貢的甘蔗做糖,其顏色味道比摩揭它國所產糖還要好;這時製出的還是砂糖。唐大曆年間有從印度來的僧人鄒和尚,他教給蜀中遂寧一帶人們製造綿白糖的方法。南宋初年王灼所寫的《糖霜譜》,詳細介紹了糖的由來、製造和食用方法。糖後來在烹調中發揮了很大效用,因為它易溶於水,味道純正,便於使用,是提味提鮮的重要佐料。它可用於湯羹、炒菜、拌菜,而兩漢以前用於調味的麥芽糖、蜂蜜則隻能用於羹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