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文化的交流與食物原料的豐富(2 / 2)

辣椒在今日食用廣泛,湖廣、四川等地人食之成癖,並有“辣椒是窮人的肉”、“辣椒當鹽”等說法,言其如肉和鹽一樣可以下飯。但辣椒傳入中國的時間並不長,它原產於美洲,明末清初從南洋傳人中國。清初西湖花隱翁陳淏子《花鏡》已有記載,其名曰番椒,俗名辣茄,並言:“其味最辣,人多采用。”近世辣椒雖是獲取辣味的主要原料,但人們也把它作菜肴食用,炒、煮、醃、炸、蒸無不可,它與各種肉類配合烹製,其味更佳。

菜蔬從外域傳人曆史最久,聲名較著者是菠菜,又名菠薐,原名波斯菜,係唐太宗時由波斯(今伊朗)傳人。因為其根赤紅,又有赤根菜之名。魯迅曾引他家一個老仆婦的話說:皇帝是很可怕的。他坐在龍位上,一不高興,就要殺人;不容易對付的。所以吃的東西也不能隨便給他吃,倘是不容易辦到的,他吃了又要,一時辦不到;——譬如他冬天想到瓜,秋天要吃桃子,辦不到,他就生氣,殺人了。現在是一年到頭給他吃菠菜,一要就有,毫不為難。但是倘說是菠菜,他又要生氣的,因為這是便宜貨,所以大家對他就不稱為菠菜,另外起一個名字,叫作“紅嘴綠鸚哥。”(《談皇帝》)從中可見菠菜在江南一年四季都有,被視為凡品。菠菜質地脆嫩,不耐久炒久煮。

在北方較為普通的外來蔬菜是胡蘿卜,它原產於歐洲。據《本草綱目》說:“元時自胡地來,氣味微似蘿卜,故名。”它營養豐富,有假人參之稱,不僅用於做菜,而且可作水果生吃。蘇北東台、泰縣、大豐一帶民間有午間生吃胡蘿卜的習俗。

茄子原產於印度,是南北朝隨佛教流人中國,在南方宿根成樹,可高五六尺。在北方則多作草本,一年一種,又名“落蘇”、“酪酥”、“昆侖瓜”等。

另外還有一些菜蔬原產中國,但在上古聲名不彰,兩漢以後才逐漸被人重視。例如菘,南北朝時有“春韭秋菘”之稱,極富詩意。菘就是近世北方冬季的當家菜——白菜。又如蓴菜,自西晉張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適誌,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乎?’”之後便身價倍增。其它如筍、菌類(以後還要細談)、冬瓜、各種菜豆也都是宋代之後才顯於世。這些再加上以前已屢見於記載的菲菜、蘿卜、大蔥、黃瓜、葵菜、莧菜、蔓菁等,是這個時期的主要菜蔬。至於晚近才傳人中國的甘藍(洋白菜)、番茄(西紅柿)、菜花等,其風行不過百十年的情景。

從上麵介紹可以看出,中國人在吃的方麵並不自我封閉和故步自封,這與西方人很長時期不敢食用中國人常吃的豬、牛、羊下水和豬血相比,中國人心胸開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