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民早已掌握了發酵技術,夏商時代人們就把它用於造酒:但把發酵用於麵食製作,那是漢末以後的事了。先秦沒有麵粉,因之沒有麵食。兩漢有了麵粉,但主要是用於製作湯餅——麵條。
有人根據《周禮·天官·醢人》中的“羞豆之實,酏(音移)食慘食”,認為周代就有發酵食品,他們引漢鄭玄注雲:“酏食,以酒為餅。”唐賈公彥疏雲:“以酒酏為餅,若今起膠餅。”宋黃庭堅進一步落實說:“起膠餅,蓋今炊餅。”於是以訛傳訛。實際上鄭注不確,賈疏更誤。鄭玄注“酏”為“餈”兩者為一音之轉。“餈”即今之糍粑類,酒餈就是作發酵用的曲餅,聯係上下文又可知它是用來作醢(醬)的發酵劑的。
發麵技術大約產生於漢代,到了漢末才見之於記載。最初就是用它製作蒸餅(見東漢劉熙《釋名》),蒸餅類似今天的饅頭,為北方人日常所食。富貴人在食用蒸餅時就有了許多講究,如魏晉之間以奢侈著稱的貴族何曾吃蒸餅,“上不作十字不食”。五胡亂華時的石虎“好食蒸餅,常以幹棗、胡桃瓤為心,蒸之使坼裂方食”。所謂“作十字”,也就是“坼裂”。這種帶餡的、上麵裂開的蒸餅類似今日之開花饅頭。它利用了發麵中因有異物而膨脹不均勻的原理。
摻人其它食物的蒸餅很容易發展成為包子,當時名之曰饅頭。晉束晳《餅賦》中就有“於時享宴,臱(同饅)頭宜設”。《事物原始》雲:“諸葛亮南征,將渡瀘水,土俗殺人首祭神,亮令以羊豕代,取麵畫人頭祭之。饅頭之名始此。”現在北方還有一些地區(如山西省)把祭奠死人的、個兒較大、有餡的稱之為饅頭,把人吃的叫做“饃”。古代的饅頭都有餡,其餡甜鹹粗細皆有,它和包子可互稱,一般說饅頭個兒較大,包子個兒較小。曆代有名的饅頭有:綠荷包子、子母饅頭、太學饅頭、羊肉饅頭、黃雀饅頭、肉丁饅頭等。《水滸傳》中還有令人恐怖和惡心的“人肉饅頭”。
唐宋還有風行一時的“鏵鑼”(音畢羅,麵食,類似包子),劉恂《嶺表錄異》中記載了“蟹黃鏵傻”的做法,言將赤母蟹肉及蟹黃,“淋以五味,蒙以細麵”。這與包子或餃子的做法類似。
胡餅在南北朝及隋唐期間被視為點心中的美食。它類似今日之燒餅,以新出爐的為最好吃。唐代長安人很愛吃胡餅,有個以賣胡餅而發跡的叫張桂,後做官,曾為蘭台令。大詩人白居易被貶為忠州刺史時,曾親自烙胡餅寄贈萬州刺史楊歸厚,並題詩雲:“胡麻餅樣學京都,麵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饑饞楊大使,嚐看得似輔興無。”從詩中可見長安胡餅以輔興坊中胡餅店中做的最佳。還有一種帶焰的大胡餅叫“古樓子”,也很受歡迎。《唐語林》中記載:“時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層布於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人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為‘古樓子’。”現在流行在南方的“蟹殼黃”就是這種帶焰胡餅的遺子。
餅中的湯餅(麵條)產生於漢代,並在這個時代得到充分發展,它不僅成為日常食品,而且與節令風俗關係很密切。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雲:“六月伏日,並作湯餅,名為辟惡。”直到近世,北方還有“頭伏餃子二伏麵,三伏烙餅攤雞蛋”的民諺。北方還有二月初二龍抬頭時節吃龍須麵的習俗,有乞求“龍神”風調雨順之意。生子滿月要設“湯餅宴”,把麵條分送鄰居,有祝願孩子長命百歲之意。慶祝生日,人們也要吃“長壽麵”,這在宋代馬永卿《懶真子》中就有記載。麵條種類極多,不僅北方山陝一帶酷愛食麵,四川、江蘇、浙江也把麵作為常食。各種麵條種類不下數百種之多,真要像《粥譜》一祥,寫一本《湯餅譜》方能縷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