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發酵技術與主食的擴展(2 / 2)

餛飩、餃子也是十分流行的食品,它們都是用薄麵做皮,內實以餡。《齊民要木》中就有“水引餛飩”之法。“餛飩”這個詞顯然是從“渾沌”轉來的。《莊子》內篇中最後一篇《應帝王》的末尾講了一個寓言:“南海之帝為鯈(音樹,疾速),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鯈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鯈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嚐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在這個寓言中,鯈和忽代表疾速流駛的時間,渾沌代表了囫圇的、原始的蒙昧狀態。隨著時間的疾馳,人們逐漸擺脫了蒙昧走向了文明。新年舊歲交替之際人們食用餛飩,大約就取義於“時光過、餛飩破”吧!有些地區正月初五吃餃子還要故意捏破,這種風俗保存了古意。

三國魏張揖所著《廣雅》中言:“今之餛飩,形同偃月,天下之通食也。”古代餛飩和餃子本是一物,隻因食於除夕子夜時分,故有“交子”之名。餛飩還有許多別名,如餶飿(山東)、抄手(四川)、雲吞(廣東)。自古以來餛飩還脊許多花樣,有煮、蒸、煎、炸之別。唐代韋巨源《燒尾食單》中有“生進二十四氣餛飩”,它們“花形、餡料各異,凡二十四種”。南宋末周密《武林舊事》記載當時用餛飩“賀冬”,“貴家求奇,一器凡十餘色,謂之‘百味餛飩’”。餃子也有許多異名,如扁食、水餑餑、角子等。

上述都是麵製品。米製品在這個時期也得到很大發展,稻米、黍稷等製成的花色眾多的糕團和粥也大放異彩。

粥的發展與人們的保健意識增強有關。自古以來人們就懂得粥利於消化。南宋長壽詩人陸遊有詩雲:“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隻將食粥致神仙。”(《食粥》)清代黃雲鵠在總結粥之妙用時說:“一省費、二味全、三津潤、四利膈、五易消化。”因此食粥成為食療的主要形式。曆代許多有關飲食的著作中記載了一係列食療粥方,如孫思邈《千金要方·食治》、林洪《山家清供》、忽思慧《飲膳正要》、高濂《遵生八箋·飲饌服食箋》、曹廷棟《粥譜說》等。清末黃雲鵠《粥譜》則集大成,共記粥方二百四十餘種,並按粥的原料不同,分為“穀類”、“蔬類”、“蔬食類”、“木果類”、“植物類”、“卉藥類”、“動物類”等等。這些大多有食療價值,值得推廣。

先秦兩漢的“糗餌粉餈”,就是糕團的前身。兩漢以後產生原料多祥、製作考究、款式眾多的花糕。如隋唐時期的紫雲糕、花折鵝糕、水晶龍鳳糕、米錦糕。周密《武林舊事》所載有糖糕、蜜糕、栗糕、麥糕、豆糕、花糕、糍糕、雪糕、小甑糕、蒸糖糕、生糖糕、蜂糖糕、綿糕、閑炊糕、幹糕、乳糕、社糕、重陽糕等。至於近世,種類之多,難以枚舉,其做法是用米粉加上一些鋪料,或發酵,或不發酵,蒸製而成。南方多用稻米(包括粳米、糯米),北方多用黍米。團和糕類似,隻走它多用糯米粉製成。

許多糕團與節日習俗有關。這可能有三個原因;一、它們的名字好,“糕”與“高”諧音,“糰”與“團”諧音,都和吉慶有關。二、糕團都是有形之固體,便於攜帶和饋送。三、它們流傳久遠而廣泛、花樣繁多,如年糕係搗糯米而成,本為春節饋送親友的禮品,清末則成為普通的點心,分甜、鹹兩種並可與菜、肉等炒而食之。重陽節自古有登高避災的習俗,因此吃糕更屬於題中應有之義。唐代吃的重陽糕上麵有用麵捏成的小鹿,名“食鹿糕”。宋代重陽糕上有兩隻麵捏的小羊,以寓重陽之意,至於正月十五吃的湯圓、端午節吃的粽子都是糕團的變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