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以調味為中心的中國烹調理論(2 / 3)

宋代以後,人們(特別是士大夫)的口味逐漸轉向於素食,蔬菜、竹筍、菌類的美味開始為人們所賞識。蘇軾在《菜羹賦》序言中說:煮蔓菁、蘆菔、苦薺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醬,而有自然之味。所謂“自然之味”就菜蔬的本味。菜蔬很少有令人厭惡的異味,所以存木味也較易於為人們所接受。南宋倪思把食物本味與食物經調和所獲得的“變味”作了對比:“人食多以五味雜之,未有知正味者。若淡食,則本自甘美,初不假外味也。”(見明高濂《遵生八箋》)林洪《山家清供》臚列了許多存本味的菜肴如“傍林鮮”(烤竹筍)、“錦帶羹”、“沆瀣漿”等。

清代李漁在《閑情偶記》中大大發揚了“本味論”。他說:“聲音之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為其漸近自然。吾謂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漸近自然也。”對於筍、蕈、蓴、菜等的鮮美本味大加讚揚,他言筍是“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並言筍“素宜白水”煮食;又言蕈之鮮美僅次於筍,其“汁之鮮味無窮”。李氏在倡導食物本味時又走到極端,他說:“草衣私食,上古之風。人能疏遠肥膩,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園,不使羊來踏破,是猶作羲皇之民,鼓唐虞之腹,與崇尚古玩同一致也。”他把上古采集草木果實為生的日子說成是最美好的,這不僅有些虛偽,如用來指導烹調實踐更是極有害的。

袁枚批評李漁說:“笠翁亦有陳言,曾親試之,皆關於鼻而蜇於口。”不能試之於鼎鼐,更難人口下咽,這就使其理論喪失了指守意義。袁枚也重視“本味”,他說:“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資稟”、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他希望製成的每個菜肴要“使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但他強調“本味”的同時並不反對變味,如《隨園食單》在言及雞、鴨、魚、豬各有原味時,還指出它們也需要“五味調和,全力治之”。這是在保持原味礎上的“變味”。袁枚對食物原味的性質及強弱作了區別,並提出了“調劑之法,相物而施:有酒水兼用者;有專用酒不用水皆;有專用水不用酒者;有鹽醬並用者;有專用清醬不用鹽者;有用鹽不用醬者”。總之,要做到使無味者味人其內,使味厚者味能溢出於外。這種主張實際上是把變味論和本味論結合起來,取長補短,把中國傳統的烹調理論和實踐提到新的水平。

(3)中國烹飪中的調味特點

為了實現美味,人們發明了調料,最初隻是鹽、梅,隻調鹹、酸二味,現在發展到了數百種,多是複合味。古人常說五味,這是受到了五行學說的影響。後世一直把鹹、酸、甜、苦、辛作為基本味,其中以鹹為最單純、最重要。《漢書·食貨誌》中就說過:“夫鹽為食肴之將。”清代《調疾飲食辯》中言:“酸甘辛苦可有可無,鹹則日用所不可缺;酸甘辛苦各自成味,鹹則能滋五味。酸甘辛苦暫食則佳,多食則厭,久食則病,病而不輟,其食則夭。鹹則終身食之不厭,不病。”這段話除了說食鹽不會導致疾病不確外,大多是對的。各種味道要增加適口感,都離不開鹽。豬肉雞湯,味極鮮美,如不放鹽,它們的美味都不能充分被激發出來。烹調中有“鹹吃味,淡吃鮮”的諺語,就說明了鹽的提味作用。這是其它四味很難做到的。

甜味和古代說的“甘”不盡相同,“甘”是指美味,它包括了甜,也有時指鮮美之味。甜味在基本味中是具有緩衝作用的味,鹹、酸、辛、苦太過度,都可以用甜味緩衝一下,以消減它們對味蕾的刺激。做其它味道的菜加糖可以起提鮮潤色作用,但放糖不能太多,最好是加糖後不便食客有甜的感覺。甜味也較複雜,如蜂蜜、麥芽糖、果糖、蔗糖雖然都甜,但其間也有不小的差別,而以蔗糖之甜為正味。

酸味是中國人飲食中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北方,那裏水硬(含堿較多),所吃的食物也多難以消化,故在菜肴製作上常常用醋,以增加胃液的酸度,幫助消化,刺激食欲。酸還可以把脂化為醇,在烹調中起著去腥解膩作用,因此在厚味過多的宴席上,往往要配有帶酸味的菜肴。酸味的種類也很多,不僅梅酸、果酸、醋的酸味不同,就是醋之間(如山西陳醋、鎮江香醋),由於產地、原料、製法的不同,也有很大區別。北方一般把山西醋視為正酸。

辛味就是辣味,它是極複雜的一味,也是極富於刺激性的味道。這刺激是由辣椒堿、黑椒酮、薑油酮、硫化丙烯等有機化學物質造成的。古代所說的辛,隻是指蔥、薑、蒜、花椒、桂皮、食茱萸、韮、薤、芥子等蔬菜的味道,而今日所說的辛辣主要指辣椒的味道。它在烹調中所起的作用,前麵已經談到,這裏不贅。

苦味是食物中所含的生物堿、萜類、甙類等有機物產生的。苦味在烹調中很少單獨運用,它都是用來配合其它味道的。如陳皮、丁香、杏仁,在燉煮肉肴時加上這些帶有苦味的調料,可以起除腥膻和激發其香味的作用。苦味對於食客來說也有健胃生津作用,因此四川菜的怪味中就包括有苦味,它也受到食者的歡迎。

不列於五味、在烹飪中又有重要地位的是鮮味。鮮味實際上是食物原料中的氨基酸、琥珀酸和一些醇類產生的,一般說來大部分食物都有鮮味。但用李漁的話說,它極“清虛”,不能用重味幹擾,廚諺雲“淡吃鮮”就是這個道理。鮮味多通過煮湯獲得,葷的如用雞肉、豬肉、牛肉、魚、排骨等原料煮湯,在煮的過程中清除其腥、膻、臊等惡味,然後稍加鹽則鮮味全出。《齊民要術》有“捶牛羊骨令碎,熟煮,取汁,掠去浮沫,停之使清”的記載,這大約是獲取鮮味的最早記錄。韓奕《易牙遺意》中的“捉清汁法”則是用豬肉、生蝦和醬來提取鮮味湯,用這些鮮湯烹製無味或味薄的食物如魚翅、燕窩、海參等。素的則用筍、蕈、蓴菜、白菜等製作。這些菜蔬以新采者為佳,李漁說蔬菜“凡宅旁有園圃者,旋摘旋享”則極鮮。筍要新出自山林者,則鮮美異常。純素鮮湯也可以通過煮黃豆、豌豆或蠶豆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