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飲食與某些食品的人文意義(2 / 3)

下麵我們舉幾個與曆代文人學士生活有關的名饌佳肴,以見其豐富多彩。

青精飯與槐葉冷淘

杜甫經曆了青年時代的浪漫生活後,暫居東京洛陽,從而飽見了貴族和閑官們的腐朽。當他遇到飄灑和具有仙風道骨的李白,更感到塵俗的可厭、可惡,於是他把一肚皮怨憤傾瀉而出:“二年客東都,所曆厭機巧。野人對膻腥,蔬食每不飽。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苦乏大藥資,山林跡如掃。”(《贈李白》)“青精飯”一個多麼美麗的名字,它使人聯想到青碧晶瑩的寶石、青綠光潔的翡翠。它與“機巧”、“膻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青精飯”是什麼呢?原來早期道教講究清心寡欲,在飲食上主張少食葷腥,多食氣,“青精飯”是他們發明的一種保健食品。此飯係用南燭木(又名烏飯草)葉搗爛取汁以浸米,蒸熟再曬幹,凡九蒸九曬,顏色青綠,可耐久儲。它本來隻是道家在山中修煉時日常所食,後來又加了許多藥料,使之變成富於滋補營養價值的食療食品,久服可以使人容顏煥發和延年益壽。每做一次青精飯可以吃很久,但需要較多錢才能做一次,生活巳逐漸艱窘的杜甫感到很難籌措,於是向同道的李白訴說。後來“青精飯”被更多的過隱居生活之人,甚至為信仰佛教的居士佛徒所接受,成力“清供類”(清供指隱士逸人的粗茶淡飯)食品。南宋林洪《山家清供》第一款就是“青精飯”。南方亦有以“青精飯”為應節食品的,清顧祿《清嘉錄》雲:“四月八日,市肆煮青精飯為糕式,居人買以供佛,名曰阿彌飯,亦名烏米糕。”

杜甫因為生活拮據,自奉簡約。他的詩中涉及的食品很多,但大多是十分簡單的食物。這些食品在杜甫筆下寫得富於感情,使讀者感到十分切近。夏天消暑的涼麵是我們每個人都吃過的,且看杜老把它寫得是多麼清涼和富於色彩:“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新麵來近市,汁滓宛相俱。人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筋,香飯兼苞蘆。經齒冷於雪,勸人投此珠。願隨金腰褭,走置錦屠蘇。路遠思恐泥,興深終不渝。獻芹則小小,薦藻明區區。萬裏露寒殿,開冰清玉壺。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詩的前四句寫用擠出的槐葉汁和麵,五至八句寫在鍋中把麵煮熟。九句以後寫它的清涼和詩人對它的珍視。

“槐葉冷淘”的消暑作用除了它因用冷水淘過十分清涼外,還在於它的顏色碧綠。綠是槐葉中的葉綠素。葉綠素被人們視為生命之素,它有益於人們的身體和心理的健康,中國古代醫學也認為綠色的東西有清熱消渴作用。直到現在四川仍有翡翠涼麵,保持了冷麵和綠色,不過它不是用槐葉汁而是用菠菜汁。當人們吃到翡翠麵不由得想到“槐葉冷淘”。現在四川的涼麵、朝鮮冷麵、北京的過水涼麵等,都和“槐葉冷淘”有一脈相承之處,也是夏日消暑佳饌。

東坡肉和東坡羹

“東坡肉”一名容易引起誤會。李漁曾說:“食以人傳者,‘東坡肉’是也。卒急聽之,似非豕之肉,而為東坡之肉矣。噫!東坡何罪而割其肉,以實千古饞人之腹哉。”(《閑情偶記》)這當然是個笑話,蘇軾之號之所以被用來命名菜肴,因為是他首創。蘇軾在飲食史上是有貢獻的,他寫過《老饕賦》,以貪吃老饕自居,這在他以前很少有士大夫肯這樣做。在飲食文化史上,他可說是第一位有影響的美食家。

南宋周紫芝《竹坡詩話》雲:“東坡性喜嗜豬,在黃岡時,賞戲作《食豬肉詩》雲:黃州好豬州,價賤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宋代視羊肉為美味,對豬肉不甚重視。蘇軾以犯官的身份謫居黃州,生活亦頗困難,在艱難中他發明了煮製豬肉的方法,其特點為小火慢煮,使豬肉的美味充分溶解在湯中,湯中的調料之味亦能有效地浸人肉中。最初蘇軾隻是自煮自吃,後來隨著他宦遊南北,於是把這種製法帶到四方,提高了豬肉在宋代飲食中的地位。直到現在,江、浙、湖北一帶都有“東坡肉”這道菜肴,與北方的壇子肉的做法類似。

與“東坡肉”媲美的有“東坡羹”。這是一道純素的菜羹。他有詩雲:“我昔在田間,寒庖有珍烹。常支折腳鼎,自煮花蔓菁。中年失此味,想象如隔生。誰知南嶽老,解作東坡羹。中有蘆菔根,尚含曉露清。勿語貴公子,從渠醉膻腥。”(《狄韶州煮蔓菁蘆菔羹》)這是蘇軾在看到狄某依照他的烹製法做蔓菁蘆菔羹時,使他回憶起年輕時代的田家生活:帶著曉露清鮮的蔓菁蘆菔煮在一起,白米為糝,味美尤比。這種做法在當時就有人仿製,並稱之為“東坡羹”。

蘇東坡是南宋以後文人名士(正統士大夫除外)珍愛和效法的對象,許多食物冠以“東坡”之名,有些可能經過東坡的品題,有的根本與他無關,但從以東坡為名的肴饌中可見人們對他的景仰。這類肴饌有“東坡豆腐”、“東坡玉糝羹”、“東坡芹芽膾”、“東坡腿”、“東坡肘子”、“東坡墨鯉”、“東坡餅”、“東坡酥”,再加上“東坡肉”,真可以組成一個東坡肴饌係列。它有葷有素,有湯有菜,有主食有副食,正好配成一桌東坡筵席。

其它

“菜以人傳”的例子在中國飲食文化史上還可以舉出許多,如以朱熹傳的“考亭蔊(音汗,亦名葶藶)”,以李白傳的“太白雞”,以倪瓚(元代畫家詩人)傳的“雲林鵝”,以陳繼儒(明代文人)傳的“眉公豆腐”、“眉公餅”,以李漁傳的“笠翁糕”,以潘祖蔭而傳的“潘先生魚”,以馬敘倫而傳的“馬先生湯”,以魯迅而傳的“魯迅餅”等等,這可能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現象。中國文人善於賦予普通事物以文化意義,從而使平淡的生活富於詩味。

起名字的藝術

先秦兩漢在食物命名上還很少講究,主要是根據食物的原料和加工方法命名。南北朝以後,風氣漸變,自古以來的質樸之風漸被突破,在肴饌命名上出現了許多花樣。一味普通的食物能賦予極其典雅、美麗的名字,使人聞名而思朵頤。如橙子拌生魚片,名之為“金韲玉膾”;用文冠果樹嫩葉製成的菜羹稱之為“錦帶羹”;類似涮羊肉做法的涮兔肉片叫“撥霞羹”;把梅花形狀的麵片湯稱之為“梅花湯餅”。名字本身對食客至少有一種心理暗示力,一個好的名字可使人們產生審美聯想或引起人們的興趣,從而筵席間產生愉悅氣氛,有助於人們進餐。

中國肴饌的命名多富於藝術性,人工製成的肴饌往往喜歡用自然現象和大自然中事物命名。舉凡天地四時、風花雪月、金玉瑰寶、動植萬類,凡是能引起審美聯想的,無不可以取之來命名肴饌。例如:“風消餅”(一種薄餅,先烙熟,吃的時候再用油炸)、“雪花酥”(類似今日北京糕點鹽方酥)、雪花餅(類似今日脂油餅)、雪盦菜(奶餅蒸青菜)、雪花豆腐(炒豆花)、芙蓉雞片、百花棋子(麵片湯)、百花清湯肚、夏月魚鮓、金錢台、玉糝羹、翡翠羹、翡翠麵、珍珠丸子、八寶飯、天花包子、箸頭春、枇杷蝦球、炸秋葉餅、冬淩粥、鴛鴦海參、鬆鼠黃魚等,這些命名多是偏重於肴饌的味、色、香、形的。從名字上,就反映出肴饌鮮豔晶瑩的色彩和濃鬱芳馥的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