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宮廷飲食文化(3 / 3)

元朝是蒙古族人創立的,他們的鐵蹄曾遠征到南亞、中近東、中歐,因此元宮廷飲食十分龐雜,它以蒙古族飲食肴饌為主,也包括有漢族、女真族、西域、印度、阿拉伯、土耳其、歐洲一些少數民族或地區的食品和肴饌。比較全麵反映元代宮廷飲食的是忽思慧的《飲膳正要》。忽思慧是元朝宮廷飲饌太醫,他著此書的目的是為皇帝、貴族保健服務的,因之對宮廷常用食品肴饌作了藥性分析。書中所列肴饌許多是外族或外國食品,因為食品名目是用漢字音譯,太多不能考其所出。有的尚能約略可知,如“八兒不湯”係“西天(南亞)茶飯”,“搠羅脫因”是維吾爾族茶飯,“阿吉刺酒”是出自阿拉伯的酒。有些漢式名母的肴饌也並非是傳統漢族食品,如“熊湯”名字是漢式,但從調料看是典型的“西餐”。這道用熊做的大菜,其佐料有草果、胡椒、阿魏、縮砂、藏紅花、薑黃、蔥、鹽、醬等。由此可知,元代宮廷食品是以蒙古、色目肴潠為主,並融人了許多富於異國情調的肴饌。

為明代宮廷飲食提供第一手材料的是萬曆間太監劉若愚寫的《酌中誌》。此書第十六卷有關“內府職掌”和第二十卷有關“飲食好尚”兩部分,比較細致地反映了明宮廷飲食生活。皇帝飲食是由內監管理的。“天啟以前,凡聖駕每日所進之膳,俱司禮監掌印、秉筆、掌東廠者二三人輪辦之;近年改由此監(尚膳監),亦節省意。至!十三年,複令司禮,掌印、掌廠、秉筆照先年例挨月輪流辦膳,仍遵祖製也”。

明自永樂起以北京為首都,但宮廷飲食中帶著強烈的南國色彩,許多南貨由漕運而至北方,水果有蜜柑、風尾橘、漳州橘、橄欖、風菱、脆藕等,蔬菜有冬筍、萵筍、香菌、苔菜、黃精、黑精等。水產海味有石花海白菜、龍須菜、鹿角菜、海帶、紫菜,又有銀魚及各種魚蝦。皇帝也頗嗜南味,書中記雲:“先帝(天啟皇帝)最喜用炙蛤刪、炒鮮蝦、田雞腿及筍雞脯。又海參、鰒魚、鯊魚筋、肥雞、豬蹄筋共燴一處,名曰‘三事’,恒喜用焉。”皇帝的喜好對宮中飲食風氣實有所影響。

明代宮廷還十分重視飲食肴饌的時序性,重視節令食俗,有些習俗至今還在北京市民中保留著,如除夕夜包餃子,初一早晨吃。其它如吃元宵、吃蘿卜咬春、吃月餅、吃重陽花糕都與今日相同。宮廷對飲食時序的重視也很突出,如二月“或以麵和稀,攤為煎餅,名曰‘熏蟲’。”“是時食河豚,飲蘆芽湯以解其熟。”四月“吃白煮豬肉,以為‘冬不白煮,夏不熝’也”。五月“夏至伏日,戴蓖麻子葉。吃‘長命菜’,即馬齒莧也”。六月伏日吃“過水麵”。九月喝“菊花酒”。這些吃法除了應時應景之外,還帶有一定的保健性質。

(3)宮廷飲食的滋味

精美、珍異的食物原料再加上技藝高超的廚師,也不一定能烹調出人間極致的美味。主要原因是由於禮製的限製,皇帝正式用膳必須撰好了桌子,把與他身份相符的菜肴一齊端上。禦膳房的廚師們為應付皇帝的不時之需,菜肴往往在半天、甚至一天以前就做好了,煨在火上等候著;有的是在大籠屜中燜著,味道都串了,中看不中吃,用溥儀的話說是:“華而不實,費而不惠,營而不養,淡而無味。”

的確如此,因為美味的充分發揮與一定的熱度是互相關聯的。許多鮮嫩名貴的菜,其味美的頂峰,必須在翻滾火燙的時刻才能得到,熱度稍稍冷卻下來,味道就會走樣。特別是一些酥炸、烤製的食物,熱度不僅與味道有關,還涉及口感問題。如剛出爐的烤鴨外焦裏嫩,又酥又脆,光澤照人,與冰涼梆硬、皮蔫肉粘、黯淡無光的冷烤鴨比較起來,其味道相距何啻天壌。當然,宮廷禦膳房也意識到這個問題,而采取了保溫措施。熱雖保住,但卻不能保持菜肴的脆、鮮,更不能保持菜肴剛出鍋時的最佳狀態。

也許會有人問,皇帝桌子上的大部分菜是供“看”的,是擺譜的,他常用的不過數品,它們往往是廚師精心烹製的,不會像供“看”的菜一祥,做熟後放很久才上席。這說法是可能的,但應該了解的是,宮中膳房往往距皇帝用餐之處很遠,從做好到端至皇帝麵前,也要消耗一定的時間,這段時間對於用“煨”、“燒”、“煮”、“燉”、“蒸”、“燴”等烹飪方法製成的菜關係不大,對於用“烤”、“炙”、“妙”、“爆”等烹飪法製成的菜肴則關係重大。“烤”菜則失去其酥,“炙”菜則失去其香,“炒”菜則失去其鮮,“爆”菜則失去其脆。不僅溥儀感到宮中之肴饌淡而無味,乾隆皇帝下江南品嚐了淮揚、江浙的肴潠也感到勝於宮中,他在常州天寧寺吃了素菜,說“勝鹿脯、熊掌萬萬矣”(《清稗類鈔》)。所謂“鹿脯”、“熊掌”就是他在宮中的日常食品。

清代親貴朝臣也知道禦廚所製菜肴未必佳,甚至以皇帝賞賜肴饌為苦。他們認為“天廚餘饌,經宿輒不可下咽”。“長洲沈文愨公德潛曾以賜克食致腹疾。‘寧甘家食供藜藿,不向天廚綴糜飦。’鄂昌詩固已言之矣”(《清稗類鈔》)。可見對於宮廷飲食有所接觸的人們,並未認為宮中肴潠為人間之至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