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市井飲食文化(1 / 3)

(1)從《金瓶梅》看市井飲食文化

《金瓶梅》是一部流氓商人的發跡史和衰亡史,其中關於飲食肴饌的材料尤為豐富,表現了明代市井富豪飲食生活的奢侈與庸俗。

我們先從小吃說起。語雲“行商坐賈”,商人來去匆匆,行跡不定,小吃點心最合乎他們需要。因為小吃多為成品,隨來隨吃,攜帶也很方便。《金瓶梅》中涉及到形形色色的點心和小吃,如屬於糕團類的有“白糖萬壽糕”、“雪花糕”、“玫瑰八仙糕”、“果餡涼糕”、“黃米麵棗糕”、“艾窩窩”等,後兩種現在北京還極為常見。屬於糕餅類:頂皮酥果餡餅、果餡椒鹽金餅、果餡團圓飯、檀香餅、酥油鬆餅、玫瑰元宵餅、鬆花餅等,其它甜點心如芝麻象眼、蜜潤滌環、糕幹、元宵、玫瑰搽穰卷兒等。這些多為甜食,一般不能當飯吃,隻是在喝茶時以此作為“點心”而已,人們也多以此為饋送禮品。

還有一類可以當飯吃的“小吃”如包子、水角兒(即水餃)、鵝油淡餅、燒餶飿(類似今之水煎包或鍋貼兒,)、肉兜子(油煎餡餅),挑花燒賣(即今之燒賣),蒸角兒(即蒸餃,現今多做成燙麵的)、荷花餅、板搭饊子等。這些都可以做好等客,來到即吃,價格也遠較買飯買菜買湯便宜,最受小商人以及“販夫走卒”歡迎,是大眾化食品,但富貴人家也可把它做得極精致。《金瓶梅》寫荷葉餅是“薄如紙、圓如月的荷葉餅”,還寫到西門慶私通夥計韓道國的老婆王六兒時,在她家吃飯,有“兩筋卷餅”,王六兒親手卷了菜,用小碟送給西門慶,這是何等精巧!“餃子”也是如此,可以做成一包菜的餃子,也可以像潘金蓮等人那樣,“洗手剔甲”包那一寸大小的“蔥花羊肉角兒”(這類“餃子”北俗稱“一個肉丸兒的餃子”)、“匏餡肉角”(即“西葫蘆羊肉餡餃子”)。從這些食品中可見,明代的小吃已和今天的差不多了。

《金瓶梅》中寫到的小吃零食,還有水果和其它小食品,這也是城市經濟繁榮的結果。水果中寫到的有金橙、柑子、橄欖、荔枝幹、幹龍眼、枇杷等或產於江南或產於南海的珍品,如果沒有發達的商業網絡,在山東是很難吃到的。其它如蘋婆(即蘋果)、雪梨、紅菱、烏菱、石榴、大棗、荸薺、李子、雪藕,則和今日大體相同。

關於肴饌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家常菜飯。俗語雲:“飽人家常飯,暖人粗布衣。”《金瓶梅》中以富豪西門慶家庭生活為描寫対象,其家常飯也極奢華,包括小菜、下酒菜、下飯菜(書中稱“嗄飯”)以及羹湯。所謂“小菜”,北方主要指佐粥之菜,一般在早上食用,南方所言“小菜”還包括了下酒、下飯菜。《金瓶梅》中所說的“小菜兒”即指北方的小菜,包括“糖蒜”、“五香瓜茄”、“五香豆鼓”、“糟筍”、“醬油浸的鮮花椒”(這菜隻能出於花椒產地)、“醬的大通萎”等。這些多是浸、醃之菜,包括有南北風味。

下酒菜多指湯汁較少或者根本沒有湯汁的葷素肴饌。“泰州鹹蛋”、“糟鵝胗掌”、“一封書臘肉絲”、“木樨銀魚鮓”、“遼東金蝦拌黃瓜”、“豆芽拌海蜇”、“油炸燒骨”、“劈曬雞”、“春不老炒冬筍”等。這些有涼有熱,並且耐咀嚼,便於細酌慢飲。書中還寫到一些為“下人”經常食用的大眾化的酒菜,如“驢肉”、“牛肚子”、“幹板腸”之類。

下飯菜,則多為熱菜,或煮或燉,或或燜,以帶湯汁為佳,但也有一些是湯汁較小的熱炒,如“炮炒腰子”,“(音攤)雞蛋”等。書中有幾處提到“頓爛下飯”,可見當時人們喜歡用燉得很爛的肉食佐餐。如第二十二回寫西門慶早餐“兩個小廝放桌兒,拿粥來吃。就是四個鹹食:十樣小菜兒;四碗頓爛:一碗蹄子、一碗鴿子雛兒、一碗春不老蒸乳餅、一碗餛飩雞兒”。“鴿子雛兒”是用牛奶燉爛,為滋補之物。此外還有“山藥頓圓子”、“黃芽韮肉臊”等,用這些配合米飯、蒸餅之類的主食是很適宜的,至於下層勞動人(如“挑河夫子”)則是“稗稻插豆子幹飯”(“插豆子”指破碎的豆子)和“撮上一包鹽”的“兩大盤生菜”,與豪門所食真是天差地別,這是當時生活的真實寫照。

羹湯在當時有兩種作用,一是佐餐,有時喝酒、喝粥也上有湯羹。《金瓶梅》寫到西門慶早上喝粥時又想吃“銀絲鮓湯”。書中提到的湯還有“黃芽菜並餛飩雞蛋湯”等,羹湯的另一個作用是在隆重的宴會廚役用以表示敬意,故有“湯陳三獻”之說。

另一類菜肴是用於官、私宴會,如燒、烤大菜:“燒鵝”,“燒花豬肉”、“錦纏羊”等。這些都是宴會上的押桌主菜,都是整隻的;廚師在敬獻之後還要操刀為之切割(有時還要請主賓割第一刀)。這些肴饌主要還是為顯氣派和擺譜。

《金瓶梅》中記官式大宴共三次,還寫到一些家宴、官宴私也是多由飯局承辦。官宴上一般都是用金銀餐具,並設有“看席”,“看席”上有“時件大飯簇盤,定勝方糖,五老錦豐堆高頂吃看大插桌”。廚師專門有負責擺“看席”的,名為花插行。

《金瓶梅》中曾寫到西門慶元宵家宴:“前邊卷棚內安放四張桌席,擺下茶,每桌四十碟,都是各樣茶果甜食,美口菜肴,蒸酥點心,細巧油酥餅饊之類。兩邊家人媳婦、丫頭侍奉伏侍,不在話下,吃了茶……又早在前廳擺放桌席齊整,請眾奶奶們遞酒上席……須臾,吳月娘與李瓶兒遞酒。階下戲子鼓樂響罷,喬太太與眾親戚又親與李瓶兒把盞祝壽。李桂姐、吳銀兒、韓玉釧兒、董嬌兒四個唱的,在席前錦瑟銀箏,玉麵琵琶,紅牙象板,彈唱起來,唱了一套‘壽比南山’。下邊鼓樂響動,戲子呈上戲文手本。喬五太太分付下來,叫做《王月英元夜留鞋記》。廚役上來獻小割燒鵝,賞了五錢銀子。比及割凡五道,湯陳三獻,戲文四折下來,天色已晚,堂中晝燭流光者如山疊,各樣花燭都點起來……來興媳婦惠秀與來保媳婦惠祥,每人拿著一方盤果餡元宵——都是銀鑲茶鍾、金杏葉茶匙、放白糖玫瑰,馨香美口——走到上邊,春梅、迎春、玉簫、蘭香四人分頭照席捧遞,甚是禮數周詳,舉止沉穩,階下動樂,琵琶箏,笙簫笛管,吹打了一套燈詞《畫眉序》‘花月滿春城’。唱畢,喬太太和喬大戶娘子叫上戲子,賞了兩包一兩銀子,四個唱的每人二錢。月娘又在後邊明間內擺設下許多果碟兒,留後座。四張桌子又都堆滿了。唱的唱,彈的彈,又吃一回酒。喬太太再三說晚了,要起身。月娘眾人款留不住,送在大門首,又攔了遞酒,看放煙火。”(第四十三回)其筵席排場肴潠豐富、宴間娛樂都不亞於《紅樓夢》中賈府宴會,但其間充溢著市俗氣,反映了市井暴發戶的生活情趣。